美文网首页
不一样的曾国藩(8)

不一样的曾国藩(8)

作者: 洋光雨露 | 来源:发表于2022-03-16 09:44 被阅读0次

    不一样的曾国藩(8)

    (续接前文)

    第一章    族迁湘乡始祖公    浪子回头曾玉屏(二)

    曾氏谱系简述

    谱以曾参为一派祖,至十五派据(曾据),封关内侯,耻事新莽,挈家渡江而南,居江西庐陵之吉阳乡。此时为西汉东汉的过度时期,也是曾氏所谓祖居江西之源。

    三十四派珪(曾珪),生唐开元间,留吉阳,弟旧、略皆他徙,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无攀亲之嫌?各说各话),即略公后。

    珪裔三十八派伟、骈,骈裔质粹明嘉靖间奉旨东归,世守宗圣庙墓,号东宗。伟裔号南宗。

    南宗四十二派孟鲁(曾孟鲁)徙茶陵,为迁湖广始祖(时湖北湖南尚未分省)。

    四十五派霸,南宋时徙衡阳之唐福,为迁衡始祖

    六十二派孟学,明清之际徙湘乡大界,今属双峰,为迁湘乡始祖

    六十五派贞桢,号元吉,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即贞桢房七十派孙(注:大界曾氏族谱,肇修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嘉庆五年(1800)、道光二十年(1840)、光绪二十六年(1900)、1944年四次续修。该族名人尚有曾纪泽,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于算学成就蜚然,惜英年早卒。曾广钧,幼年有“神童”之称,颇有诗名。曾昭抡,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高教部副部长。曾昭燏,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宝荪,民国初于长沙创办艺芳女校,解放前夕与弟曾约农携曾国藩家书手迹赴台。曾宪植,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曾国藩曾祖——曾竟希

    曾竟希是曾氏第67派,派名衍胜,字儒胜,别称慎斋,生于乾隆八年(1743)五月二十三日,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享年73岁。嘉庆十三年(1808),已经66岁的曾竞希领全家十余口人从衡山的白果老家搬迁到湘乡荷叶乡天坪村白杨坪。今双峰县有叶镇天坪村白玉堂,三年后,即1811年十月十一日,曾国潘出生在白杨坪。无疑曾竟希的西迁是对曾氏的最大成绩和贡献。

    曾国藩籍贯新解

    曾国藩生于湘乡,所以说他是湘乡人。而他的祖籍是衡阳庙山大花堰,他自己也说他是衡阳庙山人,因此说他是衡阳人也没有错。他出生前三年,曾祖父、祖父、父亲都还居住在衡山白果,也有说他是衡山人的其实也有道理。

    曾竟希在衡山白果的故居在今白果镇岭坡乡棠兴村,西迁时其房舍卖予赵家,赵家后来出了赵恒惕、赵君迈两个名人。有说曾竟希居衡山马迹桥是没有根据的错误说法。

    庙山和大花堰都属衡阳县长安乡,庙山村在乡政府西,大花堰属花园村,在乡政府东。唐福原名唐福桥,是渣江与盐田桥之间一个小村庄。由于村、乡、公社、镇隶属关系多次变化,县人所说盐田唐福、渣江唐福都是无须争议的。罗绍志、田村德《曾国藩家世》13页“庙山(今属衡山县)”,则显然是错误的。

    兵荒马乱竞相迁移

    据熟悉历史的有心族人介绍,当时的朝代正处于北宋初期,唐后的五代十国刚刚处于收拾停当的阶段。地处南岭以北的江西也差不多接近四乱之地,加之当时的江西是中原通往岭南的大通道。

    北方政权交替中,每一次的大动荡都会导致大量人员南迁(逃),一时也有好多滞留下来的人口,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人地失衡的情况,也引发了好多大大小小的族群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既有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也有流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引发;大些的冲突,有所谓的客家与原住民的冲突,也有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所致,甚至有些则属于官民之间、政权之间的争夺而致。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使得原本紧张的生活、生产资料更加窘迫,也就造成了人们为生存而奋争的普遍现象。以至于或陷入争斗,或流于迁徙远走。

    由此,当时的随时迁移、迁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时下迁徙的方向有两个:

    一是向南纵向走。向南经赣州翻越南岭后到达岭南地区,或短暂停留后再度于附近的区域迁移后定居;或再往粤东、粤西迁徙。

    翻越南岭也是分散迁移的,但相对集中的则是由江西赣州分别南迁:由赣州翻山(梅岭)至韶州(韶关)南雄的珠矶古巷(古镇)。这里,号称为"百姓之始地",实则为粤中、粤西之人称之而已。

    再有一部分家庭(族),由此短暂喘息、积蓄力量后再度南迁至珠三角一带,甚至到了湛江的雷州一带。另一拨则由赣州的南康、信丰县沿桃江南行,再至粤东的梅州、河源一带,而后经过与原住民的争斗达至平衡后定居(这不是本书讨论的内容,略过。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一样的曾国藩(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fa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