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颜色是一种风格的呈现,
一种立场的表达,
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定义
这些年,我走过很多咖啡馆。最经常被人问起的问题就是,“你最喜欢哪家咖啡馆”。嗯,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如果容许我按颜色划分的话,「白色」一定是最先跳出脑海的。
我见过很多以「白色」为设计主调的咖啡馆,柔柔淡淡的白、冷峻凌冽的白,或者清丽脱俗、或者现代前卫......这些咖啡馆不止我一人喜欢,也受很多人的欢迎。为什么白色的咖啡馆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呢?或许,是个有趣的话题。
白色是大师的宠儿
有人说「白」不是一种颜色,也有人说「白」是色彩最丰富的颜色。不同厚度和深度的「白」,令不少建筑大师和设计大师为之倾倒。
美国建筑大师理查‧迈尔是纽约「白派」(The Whites)的重要代表之一。在1984 年获颁普立兹克建筑奖时,他有一段著名的演说,“洁白便是一切的记忆,以及对于其他颜色的期待。白色对我而言,完全相反于字面上的意义,它代表的是不同时间的自然、有机与改变。”
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原研哉也十分钟爱白色,更是专门著书立说《白》,从颜色这一物理概念跳脱出来,尽最大可能地从感知的层面描述白的本质。他认为白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白必须被称为是一种设计理念。
「白」是所有颜色的合成,又是所有颜色的缺失,它让其他颜色从中逃离。「白」不止是设计大师、建筑大师们的宠儿,现在也是咖啡馆主的最爱之一。
那些白色的咖啡馆
我认识不少咖啡馆主,都是「白色」的拥趸。大到咖啡馆门头店招设计、小到吧台菜单、细软装饰品,无一不贯穿着对「白色」的喜爱。
White
Cafe
白色门头
白色门头
为什么咖啡馆主这么喜欢白色?
嗯,我听到过很多答案。“喜欢白色,因为它表示干净可口。”“喜欢白色,显得更温和、没有那么强的冲击性。”“喜欢白色,给客人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吧。”“喜欢白色,因为更好搭配。”
...
白色的吧台
有些咖啡馆,连吧台上摆放的咖啡机也特意配置成白色
随着运营者心智的成长,越来越多专业性的精品咖啡馆,除了在硬件设备上进行投资,更是把目光投向了服务、空间、氛围等软性部分的提升上。
在视觉感召力和表现力上,白色成为最常被调用的视觉元素之一。比如:澳洲的Toby's Estate Coffee toby 、纽约的 Happy bones、日本的 % Arabica...吧台、菜单、装饰品上无一不下足功夫。
① 白色墙壁和菜单
② 白色空间装饰
不少用心的咖啡馆,更是开发出不同的白色。或许,白色没有强烈的个性,不能引起味觉的联想,却能让自家咖啡馆拥有一个静默又充满触感的景象。
除了我们最习以为常的纯白色,还可以白的超凡脱俗、也可以白的奢侈繁复。你可以在不少咖啡馆里看到店主的“小心机”,古董白、乳白色、亚麻白、薄荷白...的运用与混搭。相比纯白色,这些组合「白」显得更温和或不那么僵硬,带给人一种更好的感受与体验。
当所有色彩都失去魅力的时候,
唯有白色永留人心。
人们越来越喜欢极简的东西
经历前几年色彩缤纷的动荡,从去年开始,白色似乎重回消费正统。将昔日的眼花缭乱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机与宁静。
每到周末,
白色系咖啡馆总是人满为患
不得不说,走进一间白色的咖啡馆,由内而外就能感受到一种纯净的味道,一种温暖的力量,让人可以从忙碌的外部世界沉淀下来,得到久违的放松。
大片的纯白素色直达内心,没有一点负担,从快速运转的生活中,获得一点自由喘息的空间。
▲ 纯净的白色
▼没有负担的白色
白色不带攻击性却能把人一秒征服,而这正好与最近几年,都市人所追求的“断舍离式”的日式生活方式、或 “Hygge、Lagom和Fika式”的北欧生活态度不谋而合。
好像是杂志里走出来的咖啡馆
网红自拍(神助攻)
近年,白色系的咖啡馆逐渐成为“好色”之徒的探访圣地。不用滤镜,只用买一杯咖啡,一只手机就能拍出北欧大片的感觉。那些仿佛是从杂志里走出来的白色咖啡馆,在这些网红的传播和推动下,快速聚集人气,也为下一波的消费热点埋下伏笔。
现如今的社会,拥挤的时间和空间中,空反而成了一种需求。对消费者而言,无需了解什么消费理论、体验经济,只要能快速感受到“对,那就是我刹那间想要的安静”就够了。
嗯,我们喜欢白色,
或许,正是因为它的包容力。
白色-有容乃大
—end—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帮我们分享,就是最大的赞赏
一杯咖啡时光
在「岙庐」和世界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