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遗痕(上)

作者: 潜意识lv | 来源:发表于2019-05-11 23:41 被阅读0次

            我的故乡堡(音谱)里村是临桂县最南边的一个古村,与塘头圩相邻。而塘头圩自古以来就是附近村民和阳朔县枫木寨、新村以及西面永福县大山里山民们的商品、物资交易点,现在村、圩已连为一体,蔚然成了一个小集镇,对外统称塘头圩。在这个三县交界的地方,古道通衢,留下了很多历史的痕迹,足以让人探古思幽。

    古村全貌

    一、宋代城堡

            有老一辈人留下来的传说,堡里村的起源是宋朝狄青南征侬智高时由杨家将的后代杨文广在此驻兵而建的一个城堡,那时村子的四周都建有城墙,村门就是城门,后来驻兵撤走,城堡也就成了村寨,因此村名就叫堡里,这个村名在清嘉庆七年(1802年)编纂的《临桂县志》卷十一所列南乡村落上就有记载。我还在村边一块菜地里见过一座碑上刻有杨姓人名的古墓,不过现在村里已经没有姓杨的人家,看来这座杨家的坟墓正好印证了那些传说!如今那块葬有杨家祖先的菜地上已被村人建了茅房,不知道那座坟墓还存在否!而再往南,据说在阳朔公园里还遗留有杨文广戴过的帽子。

            村子地势较高,西靠山地东望大山,至今还有城堡的痕迹,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古村门右侧就有一段完好的城墙一直延伸到村外的大水塘边,这些城墙比人还高,后来因为年久失修无人护理就渐渐的坍塌了,而一些村民又把城墙上掉落的石头作了建房的材料,如今只在古村门的左边还遗留有一小截坍塌的城墙,上面居然长出了一颗碗口粗的桂花树。

    颓废的城墙

            古村的村门叫风水门,守门的石狮也是历经沧桑,在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下已经满身斑驳,出现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沙眼,不过轮廓还在,而石狮的背部也因经常有人骑在上面玩耍而磨擦得光滑铮亮。不幸的是大门左边的石狮不知何时被人盗去,村人只好重新雕刻了一只新的安放在那里。

    古老的风水门

            村里的水井是口古井,石头井圈上一道道光滑的深痕就是村人千百年来从井里提水时绳索在上面不停的摩勒而留下的痕迹。这古井就建在大水塘边,即使天旱得水塘都干了,井里仍是泉水不断,井水冬暖夏凉,不用烧开就可以饮用,有时挑回家存放在水缸里三、四天也不会变质,我从小就是喝这井水长大的。

    幽深而又狭窄的村巷

            除此之外,村子里还有很多小巷子,这些巷子狭窄、幽深、曲折,有些地方窄得屋檐相碰,头顶上看不见天,两人相会时都要侧身相让,而有的巷子拐弯处常常成直角,从巷子的这头望过去,只见尽头处是一堵墙,通常以为这是一条死胡同。这些巷子给外来的陌生人制造了很多麻烦,特别是那些走村串巷的小贩一走进这些小巷子里就如同进了迷魂阵。据我的外婆太说,有一年有个小贩上午进村后就一直在村子里转过来转过去的吆喝,一直到了下午还没有出村,外婆太觉得奇怪,就走出门去看一看,只见小贩一个人在那里瞎转悠,他对外婆太说,这个村子怪得很,在巷子里转过来转过去都回到了原地,就是走不出去。后来,是外婆太带的路他才走出了村子。这些巷子虽然没有八卦阵或者《水浒传》里的曾头市那么复杂,但是当你深入其境,转了几个巷子后就不免会晕头转向,找不着北,也许要颇费一些周章才能走出来。如果你有兴趣就不妨走进去体验一下,当然实在走不出去也不要紧,这里民风淳朴,自然会有人带你出去。

    二、古圩场

            据《广西圩镇手册》记载:塘头圩在临桂县城南39公里处,街上人口八百多,汉族,操西南官话,三天一圩,赶圩约3000多人,有简易公路与干线公路连接,清代成圩,其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不过在清嘉庆七年编修的《临桂县志》卷十一所列南乡圩场的名单中没有塘头圩的记载,只在卷一的地图上标注为村,因此可以肯定成圩是在嘉庆七年以后的事。在1996年版的《临桂县志》第39—41页第二章第一节行政区划中关于塘头圩的记载内容为:“民国22年(1933年)设9区、82乡(镇)……六塘区辖诚正……仁寿5乡及塘头、六塘上镇、六塘下镇3个镇。……民国29年(1940年),撤销区。全县置龙福……塘头、茶岭31乡及大圩、六塘二镇。”一直到1961年的6月塘头还是临桂县22个人民公社的驻地之一。可见,塘头不但是古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乡镇政府机构的驻地。

    塘头工商联合会会章

            由于圩场地处临桂、阳朔、永福三县交界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很繁华的,赶圩人除了附近村民还有阳朔县金宝乡村民以及永福县大山里的瑶民,通往四周村落和大山里的路成米字型辐射。即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街上还有打铁铺、米粉铺、商店、车缝店、粮所、卫生所、收购组和食品站、邮电所等机构,具有一般乡镇都有的功能。

    塘头墟日

            塘头圩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街不长,和所有的古圩镇一样,街道狭窄,南北建有城门,这两座城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都还在,因门洞太小有碍通行,现在不是拆掉就是倒塌了。由于圩场地处偏僻,属于那种村头县尾的地方,自然街上的大户人家甚少,因此也没有什么高楼大宅,唯有几栋青砖瓦房也没有高耸的马头墙,其他的建筑大都是泥砖砌成,不过临街的房屋都设有铺面,也仿骑楼的样子在铺面前竖几根柱子建有能遮风挡雨的廊道,墟日也可以用于摆摊。现在村民们的摊位大都摆进了新建的圩亭,那些临街屋檐下的廊道只在雨天起到避雨作用而已。

            以前塘头圩与堡里村的分界标志就是一块菜地,站在堡里村边的墙基上就可以俯瞰圩场的热闹,现在随着人口不断地增加和堡里村有公路通行,街上的房屋已经扩建到了风水门,而赶圩的村民也将摊子摆到了堡里村门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村遗痕(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fq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