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道
古村虽然偏僻,但也是临桂南乡通往阳朔、永福等地的必经之路,因此修筑有好几条古道,这些古道村民们叫官路,都是用大小均匀的青石或鹅卵石铺就,整齐划一,紧密坚固,任凭人踩马踏始终如一。不过近些年来这些坚硬的古路年久失修,还有大小车辆的重压,以致路面凹陷、坍塌,只有那些废弃或者没有车辆挤压的古道还有几段完好的路面,让人还能有幸看到以前官路的模样。除了古道,古村还有古桥、古亭和古寨等仍依稀可见,但随着古村的落寂,这些古迹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淹埋在历史的进程中了。
村子往东的古道可以通达阳朔县的葡萄圩,但要翻过壶瓶山(村人叫十二殿山)山脚下的马厄头山坳,少时我为了学费、为了衣食挑着沉重的柴担到葡萄圩上卖,经常挥汗如雨、气踹如牛的往返奔走在这条古道上。现在这条古道也还是五敬等地村民来赶塘头圩的捷径。
鹅卵石铺钉的古道最有名的当属临阳古道。临桂县会仙、六塘、堡里一带的村民,就是通过临阳古道将自己生产的竹、木制品经过枫木寨、延村挑运到白沙、阳朔乃至福利销售,小贩们再运到梧州装船下广州,出海后把产品远销南洋。但现在这条承载了厚重历史责任的临阳古道已被东边的桂阳公路和西面的南利公路所取代,竟沦为了一条田间小道,平时也只有阳朔枫木寨村民来赶圩时走走而已。真是人间沧桑,时过境迁!
村子往南还有一条古道,在离村子不远的椎子岭上路分两条,其中往西的是一条山路,经过麒麟山(地图标注为齐连山)进入莽莽苍苍的架桥岭山地,翻山越岭跋涉几十公里后到达永福县的堡里乡,现在这条古道除了附近山民来赶圩已鲜有人从这里走到永福。往南的路则沿着朋山脚下蜿蜒南去,直达阳朔的新村、金宝和高田。这条古道已被改造成铺有柏油的南利公路,在枫木寨的七里嵅(村民读胆)与葡萄至金宝的公路相连。
这些古道不知修筑于何年,但少则十几里,长有几十里,还要穿山越岭,在古代那种纯靠人力的年代,这些工程不亚于现代的高速公路。
古老的临阳桥有路必有桥,古道上的桥既有石拱桥,也有石梁桥,那条通往葡萄圩的古道就有一座用长条巨石架设的石梁桥,而临阳古道和通往金宝、高田古道上的桥则是石拱桥。这些桥都是建于清代甚或更早,虽历经百年以上,但至今仍坚固如初,即使有载重货车通行也没有垮塌的危险。临阳古道上的临阳桥久负盛名,是临桂、阳朔两县村民于光绪年间共建,因此取名临阳桥。该桥跨度10米,桥面宽约3米,高达4.5米,桥身都用巨大的青石砌成,横跨一条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都历历可数的小河,小河下游就是桂阳公路上有名的旅游点世外桃源,再往下就汇入了漂流者天堂的遇龙河。两县以河为界,北为临桂的塘头圩,南是阳朔的枫木寨。
清澈见底的小河古道上的凉亭,就像现在高速路上的服务站一样,供赶路人歇脚,凉亭内有时还会有老人摆着小摊卖茶水、糖果和烟草等小商品。古村周围有三座凉亭,村北的郑家凉亭很简陋,用木头搭建,有时连风雨都难以遮蔽。最有名的是临阳古道上的临阳亭和椎子岭上的仙水厂凉亭。
修葺后的临阳亭临阳亭始建于光绪21年(1895年),原称“一德亭”,是枫木寨村一位善士出于“沟通南北交往”的想法捐资所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凉亭占地约15平方米,高6米,为灰土框架结构,下方有8根棱柱支撑,东西方向立墙竖有石碑,记载桥亭旧事,南北开门。亭子在1982年修葺时增高并改名,亭上写有“临阳亭”亭名和“南熏送爽”“北斗名高”题字,东西两侧的围栏画有两幅当地田园风光的国画,亭内摆具石凳供人歇息,还砌有石头栏板挡风雨。
椎子岭上的仙水厂凉亭就建在南往阳朔金宝、高田和西往永福堡里的岔路口,从前凉亭旁立有“弓开弦断,箭来碑挡”的指路石碑,现在已经踪影全无。据老人传说,解放初期有一个走投无路的土匪还吊死在凉亭里,让过路的人忌讳了好些年。现在古亭已毁,近年重建,新建的凉亭四面壁上写满了当地文人骚客的诗词和对联,其中有位练开臻处士的题诗是这样写的:
塘头附近建斯亭,四面八方景色新。东进伞山能避雨,西来凉帽可遮阴。麒麟对面公鸡叫,狮子旁边双凤鸣。矮岭莲花堪入画,果然仙水厂闻名。
凉亭题诗这首诗把北到双凤桥,南到鸡公桥(地图标注鸡司桥)等东西南北方向的山水风光都纳入了其中,可见凉亭在当地村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坳里建有石寨的朋山村南古道旁的朋山上有一座据说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寨,是村民们用以躲避战乱和土匪的,这样的山寨在乡村很多,只要是靠山的村子都会在山上建一座,可见古时村民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安定,动乱随时发生,朝不保夕。石寨门朝东,朋山东麓有一条陡峻的山路可以上去,以前我曾经到过石寨里,寨里有一汪泉水,在这座高耸的山峰上居然有泉水流出真是不可思议。现在山寨只残存一些坍塌的石墙,早已无人光顾。
四、古庙
古时较大的村圩上都建有庙宇,堡里和塘头圩也不例外,现在还留有遗迹或者记忆的就有四、五处。
堡里是个大村,庙是少不了的,一共有两座。一座叫三供庙,一座叫猪头庙,为了敬神还专门辟出了一片田来游神。三供庙建在村门风水门前右侧,据说是供奉村里吕、陈、王三姓的祖先。该庙也已经衰败,曾有一段时间生产队用于堆放杂物,如今竟还有村人在坍塌的瓦砾上烧香求神,真不知道那些连自身都难保的神灵还有什么法力来帮人解难。也有人说曾在半夜时分的朦胧月色下看见有一团闪着光的东西直飞庙里,他肯定的说这团发光的东西就是金银财宝,藏身在三供庙里,听来如同是聊斋鬼话。
已经坍塌的三供庙坐落于堡里村西南面的庙叫猪头庙,为什么叫这么难听的名没有考据过,亦或是地名或者是专门供奉猪头也未可知。游神田就在猪头庙附近,每年的正月里村民们就把庙里的神抬出来在这片田里游行,这些神是龙王还是何方神圣现在也说不清了,总之是神。让这些久居庙宇里的大神们出来放放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保佑村民们一年里风调雨顺、人畜安全,这是村民们最大的祈愿。古时的娱乐活动少,游神也算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吧。解放后这些活动都是属于封建迷信之列,已经取缔,只是留下了传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猪头庙尚有一些残砖烂瓦留存,现今庙址已成一片长满荆棘杂树的荒地,而游神田的地名仍在,只是那片田早已不游神了。据说神的遗威还在,有个外来的媳妇不知就里在这片神址上小解时不知被什么东西在脚上咬了一口,之后那脚就一直肿痛流脓不愈,村民们说就是被神惩罚的,我小时还见过她经常跛着脚出来放牛。现在医学发达了不知去医治了没有。
曾经的寺庙已成学校塘头圩的北面山脚下有一座曾经香火旺盛的寺庙,庙的四周有上百颗树龄百年以上四、五人也围拢不了的枫木树。解放后这里被辟为学校,直到“文革前”那座粉红色外墙的庙宇仍在,但是没有见过和尚和尼姑。和尚和尼姑住的一栋二层楼房也还完好,但被改为办公室和教职工宿舍,后来几经改造,现在已无寺庙踪迹,就连那些参天大树也都所剩无几。据传这所以塘头命名的学校于1937年开办,最初的校舍是圩上一户人家出让的房子,当时是附近富汴、玉联、军洞等村唯一的一所学校,后来还设有中学,现在仍是这一带的中心学校。
圩上还有一间基督教的福音堂,1996年版《临桂县志》第781页第三章第三节基督教中记载:“塘头圩宣道会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年),有教徒22人,由胡子荣(湖南人)巡回主持传教。有福音堂一间,活动费354元。”我的外婆太曾经见过外国人来传过教,在她的印象里那个外国人的腿就和牛腿一样粗,那时没有公路,是骑马来的。外婆太说,那个外国人太高大了,骑在马上把马的腰都压弯了。现在那间福音堂已荡然无存,连破砖烂瓦也找不到了,不过还是留下了一个叫“寺塘头”的地名让人怀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