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知道屠格涅夫,对他的作品并不熟悉,俄罗斯小说里长长的相似的人名,让人望而却步,读他这本爱情小说,完全出于好奇,大文豪笔下的“言情”故事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的开头,从主人公五十岁时与友人们深夜畅谈结束后,突然而至的身心疲惫和回望一生的空虚苦涩写起,为排除那让他陷入无力痛苦的胡思乱想,他开始漫无目的地随手翻找,发现了一枚收藏在老式八角盒里的红色石榴石小十字架,由此唤起深埋心底的情感回忆。
尽管在前两页,作者已经剧透这是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因其对主人公看似过着满意的生活,却会在某个瞬间突然被虚无感攫住而对一切产生质疑的心理描写,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好奇,想了解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写于1871年的《春潮》是屠格涅夫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1840年5月他在游历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来到德国法兰克福,偶然踏进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柠檬汁,适遇店主的女儿向他呼救,请他帮助抢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气质使他产生爱慕之心,只是由于匆匆离去,爱情种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30年后,这段经历成为作者创作《春潮》的基础。
被誉为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屠格涅夫,不仅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旖旎大自然的描绘也充满诗情画意,充分的细节描述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了丰富且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书中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点,推动情节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对杰玛的未婚夫克柳别尔的形象刻画。他第一次拜访萨宁表达敬意和感激,并发出共同郊游的邀约时,作者写道:
克柳别尔先生作自我介绍时,先举止优雅地躬了躬身,又赏心悦目地两脚并拢并恭敬地让两个脚后跟一碰,无论是谁都会感到:“这个人由外到里,品质都是一流的!”
当萨宁如约与他们共同出游,因暗恋杰玛,他不禁悄悄留意起两人的相处。此时的克柳别尔对杰玛不仅未有任何献殷勤的举动,相反,居高临下的态度一刻也没离开过他,甚至在森林茂密的山谷中步行游玩的时候,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时候。
这居高临下的态度中偶尔还迸发出长官平日里的严厉。就譬如说,他投诉有一条小溪太过笔直地从溪谷里直流而下,而非拐上几道诗情画意般的弯;对一只小鸟──苍头燕雀──的表现也不太满意,觉得它啼啭鸣叫的那几段花样不够多!
仍是这个浮夸、傲慢的人,午餐时,当杰玛遇到喝醉酒的邻桌军官的轻薄,只会向侍者发脾气,指责杰玛不该不听自己的话非要坐在院子里。
而这时,萨宁快步走到那些军官坐着的桌子前,面向那位侮辱杰玛的军官,用法语清晰地说道:“阁下,您刚才所做的行为,非一个正派人的行为,也跟你身上穿的制服不配──所以我来告诉您,您是一位缺乏教养的无赖!”
萨宁还表示虽然对于杰玛,他完全是一个外人,但看到如此无礼行为不能无动于衷。
尽管妈妈很担忧退婚会闹出乱子并使他们破产,杰玛仍坚持亲口拒绝了克柳别尔。就这样,原本只打算在法兰克福待几个小时的萨宁,收获了心仪美人儿的爱,并开始谈婚论嫁。
为筹措结婚费用,他要变卖庄园,而与一位老同学年轻、妖艳的妻子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结识。一方是单纯热烈满心期待天长地久的初恋,一方是虚荣无聊、任性于处心积虑的征服游戏的富婆,转折也由此开始。
最终,萨宁那“软弱的从不主动去作了结,总是在等待结果”的性格,使他辜负了杰玛,怀着无边的悔恨,一生过着孤寂的生活。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说:在一部小说里,物品、家具、房间、街道、风景、树木、森林、天气、窗外的景致—─每一样东西所显示给我们的样子,都成为主人公思想和情感的一个功能,并且脱胎于小说的总体景观。
屠格涅夫的《春潮》为读者展开了一幅19世纪欧洲的画卷,它所揭示的“感情上的幸与不幸,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今天依然适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