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朋友提问:老师请帮忙,采用渔洋绝句十二法第四法创作七绝一首《送别》?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以上是问题和问题补充,以下是回答。
既蒙相邀,就说两句。“渔洋绝句十二法”其实是王士祯对绝句的文法一种细致的归纳。就好像普遍文法“起承转合”,以及绝句文法“起承转放”一样,只是归纳得更加详细,详细到用哪些字来进行转换、体现。
这就好像为小学生练字打好了格子,避免把字写出框去了。这在学习绝句的最初阶段是有一点帮助的,但是方框不只会规范你的文法,也容易格式我们的思维。
为什么唐宋之后的诗分出“神韵”、“肌理”、“性灵”这么多门派,却永远无法再超越盛唐,甚至唐以前的时期?
因为文化越来越细致。而绝句实在是短小精悍,必须要像唐朝文人一样,把重点放在诗外,才能写出留白的盛唐意象。这种画格子的“十二法”对小孩子练字看起来是有益处的,但是对于绝句这种诗歌中最精炼的文体,在思维上的开放激活上是没有帮助的。
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禁锢的作用。

这也就是很少有人提到“十二法”的原因。哪怕是“起承转合”,一般也只是用在律诗文法,绝句必须与众不同。
当然,并不是与众不同写出来的绝句就不合乎“渔洋绝句十二法”,因为都是从过往文人的手法中归纳出来的。撑死了二十八个字,写不出更多的花来。
议论归议论,答题归答题。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题主想用这种写法,写出《送别》的诗来。按法写诗,实在是相当容易的事,难在让别人看不出是按法写诗。
注意几个要求:送别,律绝,一二句说今,三四句追忆发感慨。
安排。
《送别》
江天一色相知老,时见沙鸥趁乱鸣。
曾记关山千里远,与君长夜话平生。
这是一首平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言律绝。
格律没有问题,写法上也大致符合一二句写告别场景,三四句追忆往事的“渔洋绝句十二法”的第四法。
水平有限,将就着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