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其实这件事,我曾经也思考过很久,并约莫在内心里给出了一个含糊不清的答案,所以对我自己来说,它早已盖棺定论,我已经许久不去想这些其实毫无意义的问题了。
但最近看到一些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并获得一众读者的拥趸,我就觉得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很有必要。
于是我又把那口棺材抬出来,拂去上面的灰尘,把上面一条条铆钉撬出来,大喊一声“开棺!验尸!”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应该算一道辩题,它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分歧,我想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用”这个字的定义不同。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排除工具类,教科类,学术类,养身类,色情类,因为当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时,这些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你可以通过书本去获得高等函数的各种定理,也可以从文字的描述里激活你的想象力,从而到达勃起的目的。
我说的读书,就是那个广义上的那个意思,当有人问你读书到底有用没用,你其实清楚他说的读书是指什么书。
只有在抬杠的时候,你才会把上面这种刁钻的角度拿出来。
为了避免没意义的争辩,我先把这个口子给封死。
那么接下来就是问题的核心了,读书有没有用 ?
我们先来看读书是一个什么过程。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记忆是很势力的东西,它不会帮你保存每一个细节,对它来说,供你缅怀不是它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经历渐渐蒸发,残留下的那点结晶,才可以坚挺的留在脑子里。
那点结晶,就是经验。
人是经验动物,我们所有对未来的判断几乎只能依靠经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经历决定了你有怎样的三观,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但我们每个人只有那么一段人生,所能经历的事情也受环境的限制,所以大部分人的三观总是大同小异。
但读书,其实是一个创造经历的过程。
你读书的过程,其实是随着主角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故事虽然是他人的,但感悟却是你的。
当你读了一本书之后,就相当于你比别人多了一笔经验,这对你来说就是优势,当你进入一家新公司,总是要跟着师傅学几天,因为人家在这件事上比你有经验,你多读了一本书,在活着这件事上,就比别人有经验。
读书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不同的吸收别人的经验为己所用,一点一点的缝在自己的身上,变成了你的三观。
读书是一个构建三观的过程。三观不仅是一种观念,它其实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人生方向的选择,小到对事物的看法,它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但结果却是蝴蝶效应的。
你出生的时候,赤身裸体,那些经历过的事,读过的书都变成了你的衣服,在现代文明里,衣服是你坦然走在街上的资本,
从这方面来讲,读书绝对是有用的,它可以让你有远见,有格局,甚至有修养。它可以让你在这个世界里活的更加心安理得。
就是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争论?我看过不少读书无用论,我发现所有这些论调都不是无所依托,在他的文章里,他一样逻辑缜密,并在生活中有例可循,我们明明说的是同一件事,却得出完全对立的结论,那只能说明一点,不管是有用还是没用,它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也就是说,它不够真实。我上面的那些,它不够真实。
读书是构建三观的过程,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所以问题来到了又一个层面,构建三观到底有没有用?
我已经许久没有被任何文章打动过了。
网络上充斥的那些《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连生活都难以维持,还谈什么诗和远方?》、《平凡才是生活的真谛》、《最怕你碌碌无为,却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是该平凡的活着,还是为自己博一次,这本是两个对立的观点,但他们依然可以头头是道的说服一些人。
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件事可以衍生出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且它们还可以在逻辑上自洽。
这就好比是一个毛线团上的两个线头,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任何一个线头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们虽然对立,却同宗同源,出自同一个物体,所以它们在逻辑上都能成立。
三观是什么,三观是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便大相径庭,角度如何选择,在于你想要得到什么结果。所以归根结底,三观是一种选择。
所以面对上面的问题,我们只能说他们都是对的,只是价值观不同。
但你非要刨根问底,想问个究竟,你只能去抽丝剥茧,把毛线团理的根根分明。
你拽着其中一头,一点一点进入毛线团的核心,当你把毛线团彻底打开的时候,你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根,它的根就是另一头。
你可以把整体一概接受,也可以选择毛线的中点,甚至可以固执的抓着一头不放,原本就没有什么对错,选择而已。
但问题在于,你一旦做出选择,便创造了矛盾。
平凡还是拼搏,他们是同一件事物衍生出的两个选择,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做出选择,别无他路。
我始终认为,这世界所有的事或物,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生,都是朝着不同的方向扩散的,这和我们生活的宇宙有关,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开始,一些规律就已经诞生,即,所有的事物都有从无变点,再由点变成球的趋势。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的本质都是由无数个面组成的。(就像星球)
生物学,人类学,人文学,所有的学科都可以证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宇宙下,就得遵守同一个规律。
事物的发展虽然是向各个角度不断膨胀的,它没有特定的方向,但人的发展有方向,人的文明有方向,人类没有原地踏步,所以我们做出了选择,所以我们分出了对错,所以事物一分为二,一半好,一半坏。
但那不代表坏的那一半就不在了,它依然在,只是被隐藏了起来,我们看到的不过是浮出水面的那半部分。从理论上来说,不管是水面上的,还是水面下的,它都可以在逻辑上通往事物的核心,它在逻辑上完成了自洽。
这也就是历史上会出现那么多文字狱以及禁书的原因,为什么禁?因为怕,因为它在逻辑上也是自洽的。每一个恐怖主义或者邪教组织都不单单靠盲目的狂热,它之所以让那么多人前仆后继,正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逻辑上)
而文明需要我们具备的三观是什么,是不仅要对,还得方向正确。
伟大的思想家之所以伟大,是针对人类自身而言,不仅是因为他说对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方向正确。
但是一旦我们方向正确,就代表了我们做出了选择,于是便创造了矛盾。
所有以人类视角创造的真理,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够“真实”。
绝对的真理,它一定是漠视人间,不卑不亢的,它同菜刀无异,你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砍人。
达尔文进化论可以在人文上发挥巨大贡献,但同样可以成为希特勒杀害犹太人的理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撬开了人类高端科技的大门,但同时也创造了核武器。
真理是一个整体,只是用的人做出了选择。
因为文明要求我们菜刀必须是用来切菜的,这就是选择,这就是三观,但那并不代表它可以杀人的事实就不存在了。
人性原本不分善恶,但我们为了文明弃恶从善,把对人类有利的那一面定义为“善”,另一半自然就变得“不善”,也就是恶。从那一刻开始,我们便创造了矛盾。
如果没有三观加持,从本质上来说,发明佛的人和发明鬼的人一样有错,因为他做出了选择,创造了矛盾。
矛盾的两大阵营,一面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绝对真理,一面是以人类发展为前提的相对狭隘的正确。(最根本的矛盾在于,我们不得不正确,但又不得不接受矛盾的存在。)
于是,真和对,变成了人类世界最核心的矛盾。
所以这世界有那么多批判文学,因为它真,但我们更需要对。
我看过很多描写母爱的文章,总觉得在隔靴搔痒,他们粉饰,修正,只挑拣出一部分讲出来,为了正确,放弃了真。所以我写了《穷山恶水出我妈》,我把这个矛盾摊开来,明明白白的写进文字里,但我并没有原地踏步,我做出了选择,所以我在文章里说“妈,我不能让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因为那代表着原始,而我们要的是科技。但我想给你一个特权,不必忍受这个世界的恶意。”
真和对,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因为三观必须让我们做出选择,可一旦选择便失去了真实。这个悖论让人无能为力,所以作家是产生抑郁的高危群体。
越是接近真实的文章,越是体现出和正确的对立,所以一篇文章不可能既达到灵魂真实,又让你觉得三观纯正。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正能量的文章已经无法再打动我的原因,它不够真实。
这个矛盾不仅在创作中成为壁垒,其实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往小了说,你提出猪肉要煮熟吃的观点,很多人都会赞同,但猪却不会这么觉得。
往大了说,就连法国大革命里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本身也是一个病句。
你无法让一个人同时享受到这三样东西。
绝对的自由最终会凌驾在法律之上,它不会平等。甚至给了我自由,为什么不给我自私的自由,反而要我博爱。
最终的结果是,这三样东西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妥协才可以在一起。就像婚姻。
人类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妥协或者搁置。
就像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迫于空气的压力,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治理环境。这是妥协。
就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不得不重新书写,让那些无名的尸骨暴尸荒野,直到遗忘。这是搁置。
但不管是妥协还是搁置,都只能治标不治本。(似乎也没有治本的办法。这就是上帝给我们的难题。)
它就像平静海洋里的暗礁,时不时的撞翻几艘无辜的游轮。我们正在承受着矛盾的代价。
首先最为显著的一点是,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心理疾病,全球亚健康已经成为事实,自杀率稳步上升。
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我们做出了选择。
而三观是选择下的产物,你通过读书或者经历构建的三观其实非常片面。当三观和“真实”碰撞,你就是那艘沉船。
这也是为什么娱乐业崛起的原因,它恰恰体现了我们对“快乐”的需求与日俱增。
前文说读书是构建三观的过程,也就意味着是接受矫正的过程,它会让你有素养,有远见,有格局(方向正确),但这些都是水面上的那一部分。
水下的那一面,便是你可能被隐藏了一些原始上的“真”,读书并不会让你快乐,你只能感受到压力。
这种压力是生而为人必须所承受的,所以你需要娱乐。所谓娱乐不过就是让你把平时不敢想不能做的事情做一遍,且不用付出任何实质的代价。这就是娱乐的原理。
我们可以在游戏里大肆杀虐,可以在电影院里一次次意淫犯罪的过程。
就连最简单的碰碰车,也可以让你既体验到撞车的快感,也不用失去生命。
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其实就是驯化的过程,动物园里的老虎为了一口饭吃,不得不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不得不直立行走,不得不钻火圈,因为火圈的另一头是食物,这是方向正确。
老虎有跳火圈的能力,但也有伤人的能力,这是真实,而三观就是把一部分真实隐藏起来,让老虎觉得自己只能跳火圈。
我曾经看过不少报道,动物在表演的时候因为反抗而伤害了人类,很多人甚至为此感到欣慰,觉得大快人心,认为老虎依然保留了天性。
其实这样的事,我们人类为了反抗也会做,但我们把它称之为“犯罪”。
近来看过一个视频,报道了动物们在接受训练时遭受的非人道待遇,很多网友呼吁“没有观看就没有伤害。”
而我想说的是,每个物种有每个物种的选择,当我们在满含热泪看着那些受伤的动物时,我时常有一个滑稽的画面,就像笼子里的狮子看到表演的老虎,以为高人一等,所以悲天悯人。但是谁又来同情狮子?谁又来同情人类?
大自然驯化了人类,而人类充当了动物们的大自然。这是每个物种所必然面对的宿命。
如果有一天,这世界最后一只老虎是生活在马戏团里的,也许钻火圈就变成了他们的天性。
那时候我们将面对另一个选择,是该残酷且真实的活着,还是虚伪但美好的活着。
那么,为了火圈后的食物,你愿意读书吗?或者说,你愿意接受人生这场修行吗?它必定会充满苦难,必定会磕磕绊绊,因为这是我们创造矛盾的代价。
但是,你似乎别无选择,你必须加入这场修行,你必须读书破万卷,因为当你把那些正确的三观一点一点缝补在自己身上的同时,你也学会了拆解的能力——思维逻辑。
这是上帝始料未及的,它让我们跳火圈,我们却拥有了跳的能力,任何一件事的尽头都是另一面,你不用回头,只需向前,当你用读书突破真与对的界限,你会绕着世界回到原点。
那时候,你看到了事物的方方面面,那个矛盾最终会在你心里和解,你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困惑的少年。
这就是世人追求的平和,这就是改变。
从此,你可以通过这个能力找到另一个角度活着,找一个不那么凶险,不那么真实,但心安理得的角度活着,这就是属于你的意义。
倘若你不读书,你甚至连获得这样意义的途径都没有。你不会把苦难转变成幸福感,你不会看到水下的另一面。
你看到的不过是旁人给你看的,你做的不过是旁人要你做的,你甚至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你会变成那个以为跳火圈才是天性的老虎,这只老虎不一定不幸福,但一定是残缺。
你失去了选择的机会,被剥夺了了解真相的权利,变成了吃了蓝药丸的傀儡。
就像活在楚门的世界。
你在思想上永远会是一个婴儿,需要靠着大人一步一步指引。
你会变成国王的子民,你所有的思想都是设计,你的身上被无数条线条拉扯,控制着你的每个动作。
我小时候爱周星驰的无厘头,因为不用思考,只需发笑。如今追到《美人鱼》,其实不过是爱着一种情怀,所有过分解读的悲伤、深意,和讽刺,我都不信。
长大一些爱《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爱的是一种成长,原来电影也可以不用让主角扮怪说笑话,不用在枪林弹雨里穿行安然无恙,原来电影可以安安静静的讲一个故事,却一样有一些东西可以从中汲取。它给我打开一扇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那是一种希望。
再后来爱《七宗罪》,其实爱的是一种痛快,它就像一台没有马赛克的手术,血淋淋的把现实的狼疮展现给你看,那是第一部让我知道什么叫震撼的电影,那是对世界的绝望。
如今最爱的是《怦然心动》,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什么,它没有周星驰的捧腹大笑,没有肖申克的绝境逢生,没有《七宗罪》的看破真相。它拍了一朵普普通通的花儿,当这个世界都在忙着揭露真相和欲盖弥彰的时候,当这个世界都在“我明白了”的欣喜中和“明白了又能如何”的绝望中循环往复的时候,这朵花就那么无人问津的美好着。
就好像在说“别伤心,还有我。”
努力的去读书,努力的跳过一个又一个火圈,努力的去接受世界的修剪,这是属于你的修行,因为当你获得食物的时候,你会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力,那就是从火圈的另一头再跳回来的能力,那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个巨大的矛盾等着你去拆解,你会努力一阵子,最后妥协,放弃,你会懊丧,绝望,但是你最终会站起来,跳到火圈的这一头,那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食物,而是有一种更为崇高的目的,那就是堵着火圈的入口,让所有人都不再知道真相。
你会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上帝,在思想上获得完全的自由,你吃了红药丸,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如果你在前行的过程中碰到了同样的人,看着他孤独的从火圈里跳出来,你要告诉他“别伤心,还有我。”
别怕,你会孤独,但是也会伟大。
别怕,你不会孤独,会有人前仆后继的来寻找真相。
网友评论
下一个盗墓者。
……当你把那些正确的三观一点一点缝补在自己身上的同时,你也学会了拆解的能力——思维逻辑。/
……任何一件事的尽头都是另一面,你不用回头,只需向前,当你用读书突破真与对的界限,你会绕着世界回到原点。/
那时候,你看到了事物的方方面面,那个矛盾最终会在你心里和解……/
这就是世人追求的平和,这就是改变。/
从此,你可以通过这个能力找到另一个角度活着,找一个不那么凶险、不那么真实但心安理得的角度活着,这就是属于你的意义。//
——赞!
书就是让你在不实际操作的情况下获得知识,而知识一定是引导你去认识一些东西,如果知识是正确的,它就引导你认识真实,比如真实的存在于人心中的感觉,你会知道原来人还能有这种感觉,或者人死前的感受,恋爱的感受,你从各种正面侧面的表述中,以各种形式获得这些信息,而一切信息都会让你的世界图更完全
第二 正确和真实一定是不冲突的,冲突一定是认识不完全,如果什么让你感觉很纠结无法理解,这表明你没有真正知道某些事实如何存在
例如你感觉女人很多喜欢物质优先,不可理解,你想象自己是女人就不会这样,那是因为你的换位思考能力不够强,实际上你想象的,是自己分身出一个女人时,那个女人的感觉,而你自己并未意识
如果你认识到了事实,而事实确实于心愿相悖,那么,则必有方法可以让事实想着你心愿前进,而如果这个过程看着难以实现,那也不会感到纠结,就和你不会纠结你还出不了银河系一样,但如果你觉得头上一堆白点很诡异,不知道是什么,那就不太舒服了
而一切所谓的现实于理想的冲突,无不是有限的有偏差的认识和真实之间的不兼容
第三 三观没有正确和错误。若有一人认为自己就应该杀你,你不能说他错,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价值评判,但你可以报警抓他,这是你对自己利益的维护
有个基本误区,就是正确的事情就应该做,不正确的就不应该,将正确和应该绑定是最大的荒谬,正确描述的是认识与真实的匹配程度,而应该说的是个人做出的比较好的反应,这并没有必然联系,这个好,从纯个人角度,它就应该是根据个人本身意志来定的,一个人能不能认识事实是客观的,而应该做出什么反应是主观的,因此,鱼和熊掌完全可以兼得,其中不需要任何妥协
第四 我们可以将精神世界认为是一个存在的机器,而任何人并不是天生就会操作,任何人都可以从这个机器中得到特定的愉悦的享受,因此我们需要去了解,学习这个机器,越了解,我们就越能操作它,越能得到愉悦的体验
体验多种多样,越了解解锁的越多,你如果不会开放内心,就永远不知道开放内心的感觉,如果你不知道人可以有某种复杂的感觉,你就永远也体会不到那种感觉带给你的乐趣,或者你可能以后就会被这样一种感觉困扰而不知道其来龙去脉,任何东西,不管是看悲剧还是喜剧,或者论述,你一定是为利益而去,你在其中必有收获,必有思维上和感觉上的变化,这就是读书的作用
而对于完全确定自己只对物质财富感兴趣的确实无用,不过大多数情况是,这些人其实是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感觉存在?还有这种体验存在?还有这种事情存在?他们对此一无所知,便觉得书上不知道在讲什么,这就是智者越智,愚者越愚
看似两个人都在享受,实际他们的程度不同,内容不同,只不过个人并不能超越自身体验地理解事物……so……
况且你以为的看清是真的看清?还是你只需要有这种自以为看清的感觉?还是你也想激起更多人的困惑及共鸣?这真的是人们想要的状态吗?
少看了书,多做了事,实践出真知,反而人可能更智慧呢?
我觉得,自由在相信的、热爱的、当前的目标里、做事里、忘我里、充实里、进步里、回报里、自信里、和谐里、美感里……
我宁可相信真相是: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我相信爱,我相信善意,我相信追求,我相信奋斗,我相信权力,我相信财富,我相信精神气质,我相信什么都有得有失……
我相信孩子童真的快乐,我相信自然和谐的世界,我相信未来越来越好,我相信你迟早会相信。
只有相信未来,才会去主动创造未来,才有更好的未来,不管你信不信,我相信,我也觉得所谓的真相也无所谓了,因为有了好的状态,这本身就是真相,就足够好了,其它都是自然的结果。
刚写的完整文章,可以参看路凯的主页。
我觉得人活着就是感觉,如果像孩子那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一辈子,何必读那么多书,思考那么多问题?
之所以要读书思考,是因为孩子被读书,被环境教化很多规矩概念……孩子的空间变小了,可能会困扰,会压抑天性……所以需要需求解脱,所以需要读。
并且我觉得读别人的文字,只是一部分,读文字是浅层的精神刺激,和言行举止的实践差的多,人更应该去实践,去体会,去比较,与人交往,看不同国家的人,他们的思想文化…… 这样人会形成自己的哲学。
最终,人就是为了身心的平衡满足,为了更大的权力,行使更大的自由。
其实很多老百姓最智慧,他们虽没读对少书,反而身心直觉更灵敏,更能放下无能为力的困扰或苦难,他们精神往往很健康,反而很多文人敏感抑郁,时常看到人性的阴暗,要是被文革了,很多不堪侮辱而自杀的,他们被书给弄得更高贵,刚烈,士可杀不可辱,而站在了高贵一面,而时常与卑劣一面做斗争,也是累心累身的……
反而没这个概念的老百姓乐呵呵的赚钱吃饭,娶婆姨生孩子,烦了就唠叨,怒了就吼,恼了就打,过得真性情而爽快……
文人可就不一定了……因为他们都有他们的样儿,得有敏感的神经,关心民生疾苦,揣测他人……不容易。
他认为正是教化和人性的真的冲突而制造了很多心理疾病。
我觉得这样说过于简单了……
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动物,只凭理性得到所谓的真相肯定不够,还得感性支持,还得实践,实践出真知,读书真的不一定读出多少真相…… 但这不影响活出滋味。
PS,你看的电影都还不错的,却没有脱离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圈子,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要欣赏他们更深层次的美,以及其中的文学性和哲思,我推荐欧洲大导演的电影(专指老片)。
“就是任你万念俱灰死而复生,日夜不停绝望哭泣,也依旧拿它没有办法的东西啊。得不到的就是得不到,那样东西卑鄙地诱惑着你,背对着你却几乎笑得喘不过气,它对所有有资格得到它的人共享欢愉,共分秘密,一同看戏,看着你,而后转头告诉那些人,瞧,那个小傻子,也妄想得到我呢。”4.她用一双眼望着苍天,与它对视。 她说:“我幼小的时候,曾求你仁慈,后来长大了,便不再求你,因为我通晓了人事,知道求你也无用。求你只会让你嘲弄我、轻鄙我,求你只会让你知道我的弱点,知道我在乎什么。我的孩儿们小时候,我都曾拉着他们的小手,站在空旷的天地上,向你叩拜,我求你保佑他们好好长大,不要像我一样,我求你赐给他们快乐而勇敢的心,无论命运怎么捉弄都不会丧失希望。我所要的不多,并……不多啊。 是啊,我输了,你赢了。我敌不过命运,我以人智,妄想换天。可是,那又如何?那又能怎样!” 不行了,眼泪又要流出来了😭😭😭
讲的核心 是指 许多人认为学生在应试教育体系下 学出来之后 在社会上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和表现不符合期望值吧 而不是 仅限于 读书吧
有些东西讲得太玄了,太哲学了,没必要,容易把人弄晕,
三观可不是选择,三观可以决定选择,但不是选择。
三观就是对价值,人生,世界的认知,看法,观点,观念;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对很多问题,事物的看法都非常片面肤浅,不够深刻,这就是为什么要多看书学习的原因,为的是建立更科学,更深刻的三观。
建立科学的三观重要吗?当然重要,三观不正,轻则吃大亏,重则要命。都在说智商税很重,而认知税,三观税更重。
电信诈骗对人群的筛选,就是要筛选出观念不正确的人,下手。
苏享茂事件,受害人的智商是没问题的,但是一些对婚恋的认知不对,直接导致命都没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089674/answer/274634601
痴情叔的回答, 分析的入木三分,到底是怎么个认知错误
还有很多人,不是三观不正,而是三观根本没有,表现为十足的愚昧无知,被卖了还帮人数钱,没有主见,别人说啥就是啥,开口闭口“人家说...”,人家说你老婆出轨了,你就什么都不调查,就信了,
人家说吃翔其实很香的,你也信。
构建三观是个动态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在构建三观,只不过三观的基础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般都是在孩童期,青春前定型
“同一件事可以衍生出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且它们还可以在逻辑上自洽。”
我表示怀疑,比如下列观点的对立,如何逻辑自洽?
1. 人不应该吃翔
2. 地球是圆的,是球体(不是绝对几何意义的完美球体)
3. 地球,太阳都不是宇宙的中心
4. 郭敬明抄袭是可耻的
5. 郭敬明的小时代,宣扬的是一种极度扭曲的价值观
6. 爱情美好,但不神圣,也不伟大,不该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7. 宇宙中没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8. 宇宙中没有比光子跑得还快的东西
9. 圆周率PI 是个无理数,是个超越数,约等于3.1415926,(这是比宇宙光速,绝对零度更本质的东西,就算有另一个宇宙,光速,绝对零度等宇宙常量都变了,圆周率PI很大可能也不会变化)
经验是别人的 行动与否取决于自己
这就是我读书的动力
答:对抗人生的虚无~
虽然我学习一直都不好
但是我在想办法让我喜欢上它!
存在是没有道理的,读书是没有道理的
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并不论其效果,只是出于喜好和本心认为它对我们是有益的,当然作者是帮我们理清了被我们忽略的潜移默化的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