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商隐这位晚唐诗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太多的关注。只是今晚,面对这首《巴山夜雨》,我一读再读,想着要写下点什么。
从前不知是因为自己太过感性,还是其他的原因,我很少读李商隐的诗。偶然读了,也不是很喜欢。总感觉他的很多作品都很容易勾起读者忧伤的感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东风无力百花残”……黄昏、夕阳、残花、枯叶之类的意象,带给人一种莫名的凄凉之感。
因此在之前研修节气课程的时候,我也跳过了相关的内容,没有深入地去研读李商隐相关的诗篇。
直到最近读了《蒋勋说唐诗》,才对李商隐多了一些了解。于是再重读节气课程,甚至上网搜了李商隐的相关资料来读。才感觉自己之前的想法过于片面。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定是要结合时代的大背景来理解。李商隐的作品之所以会有一种哀伤的幻灭感,这跟他一生的坎坷经历有关,也与当时社会的背景息息相关。
01
时值晚唐,繁华虽然还没有完全逝去,但已呈现衰微之势,一个大时代在慢慢地没落。
在浙江幕府,年幼的李商隐跟着家人过着并不富贵却安稳的生活。在父亲的启蒙下,他开始读书。可是生活总是难以如人所愿。10岁时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辗转回到故乡河南,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
他作为家中长子,他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支撑门户的责任,“佣书贩舂”,贴补家用,其中的种种艰辛滋味难以言说。这种经历也养成了他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
幸而有一位同族叔父给了他悉心的指点,堂叔父曾经上过太学,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等均有造诣,他的器重,加之李商隐个人才华,使得他在16岁时,就写出了令士大夫赞赏的好文章,这其中就有他的恩师令狐楚。
家族的责任感,让他渴望早日为官,来光宗耀祖。自身的才华,加之恩师的指点,让他感觉自己求取功名并非难事,但是他的仕途却一路坎坷。
文宗太和二年就走上了应举之路,历经十年漫长而艰苦,于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终于考取了进士资格。这一年他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作了王的幕僚,得到了王茂元的赏识,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王氏秀丽体贴,两个人感情很好。
按说李商隐的人生似乎开了挂,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桩婚姻将他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使他在获得朝廷授官延迟了一年。第二次参加考试才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上任后不堪上司的责难,最终辞去了弘农县尉一职。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闲居三年,使他错失了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机会。
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但官职低微,心情郁闷。大中元年(847年)他应桂观察使郑亚之邀前往桂林任其幕僚。在之后的10年间,他在幕府游历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但是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加之仕途不顺,此后大部分时间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甚至想过出家为僧。
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02
李商隐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这些诗善用典故,感情缠绵,辞藻瑰丽,诗意晦涩,意境飘渺空灵。有人认为他是借爱情写政治,但也有人把这些诗当成纯粹的爱情诗。相传他的一生中与三位女子相爱过。
一位是柳枝,青梅竹马的恋人。据记载,柳枝姑娘非常倾慕李商隐的才华,恰好她的邻居李让山是李商隐的堂兄,在他的帮助下,姑娘和诗人终于见上了一面。对诗人一见钟情的柳枝姑娘,约了李商隐三日后再见。可李商隐却因事失约,日后再打听姑娘下落时,柳枝却已嫁为人妇。
后来他在玉阳山遇见了宋华阳。宋是公主的侍女,注定和他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悲剧发生之后,李商隐被公主赶下了山,宋华阳不知所终,从此后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再后来,他遇见了妻子王氏,有了温暖的家。虽然为了功名和生计,聚少离多,但毕竟有了牵挂和依恋。很多人都认为他的那首《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表达对妻子无尽思念的诗。但是王氏最终又先他而去,留给他无尽的伤悲。
李商隐一生为情所困,为名所缚,潦倒终身。虽然才华横溢,却一生郁郁不得志。一个大时代的没落,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够挽回的。置身于这样的现实之中的李商隐,对现实的无奈,对过去的繁华的眷恋,使得他的作品以伤感之情居多。
当我们了解了的人生经历,知晓了时代的背景,似乎能够理解诗人一生的内心悲苦。李商隐一直以唐王朝的宗室自居:“我系本王孙。阴阴仙李枝。”可是现实呢,却让他活得很委屈。
他的一生不幸且哀伤,可是之后的岁月里,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对他评价却很高。后人也有不少学习他的诗歌风格。晚唐时期有韩偓、吴融和唐彦谦,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
时至今日,喜欢李商隐的诗歌的人也有很多。他的作品选入课本的也不少,像《巴山夜雨》《无题》等等。那些诗若是解读给学生听,自然有所不同,但是细品之,确实是忧伤而美丽的,使人难以忘却。就如此刻,我对着教材上的《巴山夜雨》,我的思绪飘飞。那些离别的场景,那些不能相守的岁月,亦或是想象中相逢的场面都在头脑里盘桓……千言万语化成了对离人的祝福:愿世间少一些别离,愿有情人能够长相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