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众多,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地分分合合。人口迁徙、政治的格局以及地域的阻隔促使了方言的形成。各类方言各不相同,却同样具有完备的语言语法体系。语言的习惯同时也承载了地域的厚重历史和文化。
我们常说:电影是生活的再创造。从不同地域文化的生活中汲取灵感,自然是电影人们打造电影的一大基础。例如生在山西汾阳的贾樟柯,就在他的《小武》中使用了汾阳话和河南安阳话。
但是看过贾樟柯作品的朋友们可能都会有一种感受:不看字幕根本听不懂这部电影在讲什么。那为什么每年还是陆续会有讲方言的电影上映呢?
这里需要讨论的是方言对电影的作用和价值。
1.方言扩大电影的地域符号。
诸如之前提到的,贾樟柯致力于在众多作品中表现中国底层人物的众生相。这里使用方言会让观众在电影开头立刻明白电影的大框架和背景。
2.方言让电影还原生活。
说回小武,贾樟柯在这部电影基本没有采用专业演员。未经琢磨的演技加上地道的方言,就是活生生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故事。透过真是的镜头,深深地让观众感知到生活的重量。
3.方言是幽默的催化剂
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是很多人心中中国喜剧类电影中的经典。这部在架构上借鉴了《两杆大烟枪》的黑色喜剧,在中国本土化时没有方言加持绝对会逊色不少。
黄渤的精彩表演和青岛话与他的角色设定,碰撞出意料之外的喜剧效果。另外老包(郭涛)的重庆话、道哥个河北话都特别出彩,还创造出许多使用至今的流行语。我不说,你们也能念上一两句。
4.方言体现电影的民族性
老生常谈:在国际上获过大奖的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是很大的优势。张艺谋的《红高粱》曾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种充满了民族符号的电影形态给当时的国际影评人以强大的冲击。金黄色的高粱地和满屏的红色调确立了张艺谋的个人风格,山东高密方言让电影中尤其是男性角色充满了朴实、豪爽以及敢爱敢恨的民族性。
2018年中国影院也涌现出了很多使用方言的电影。《无名之辈》《狗十三》《我不是药神》等不依靠眼花缭乱的特效,而是凭借着扎实的剧本、光影以及『声』就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方言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确立的人物的性格并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这些才是中国观众们真正、迫切需要的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