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回来,光是看手机,光是抽烟,什么都不干!”
“妈妈,你在看手机,不理我,我就生气了!”
“你们两个都说我,我给爷爷奶奶说你们。哼……”
“我不跟楚楚做老朋友了,她打那个姐姐呢。”
“妈妈,你什么都不给我买,走,走……”从超市出来撅着嘴。
……
一天天长大孩子越大,她的觉察能力越强了。快三岁了,说话越来越有大人的样子了。
她的这些诉说或者抱怨,我都收到了,并且在学习如何与她相处,引导他度过这样的成长阶段。
刚开始是喜悦。孩子能表达出这么多的事,说明有认真观察。再接着是感叹!不到3岁的孩子观察这么准确,是跟什么有关?读绘本,亲子阅读?庆幸一直一起读书看动画。然后是苦恼。怎么跟孩子相处并且正确引导孩子的认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已经照出了我们的不足和缺失。
怎么办呢?自我审视,这个是真实存在的吗?我需要为这个结果买单。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吗?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一分为二的看待,好处和坏处的比例我是否能接受。
真实的生活,我不需要故意为之,我需要注意提升的陪伴,可是我也是独立的个体,有享受娱乐和自由的权利。不是保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我得先做好我自己,也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享受自主的权利。爸爸妈妈也不例外。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规则,有的我们必须遵守,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这个时交通秩序,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有的我们需要三思而后行,去超市买东西,有活动优惠,像米面油,生活用品,可以多买。没有绝对的限制。有的我们需要节制,就像给孩子买零食、玩具。不是每一个需要都会被满足。这个跟我们的预算和当日出行计划有关,还有不健康的食品,要限制比如,糖果类。
真的生活,带着孩子也是认真过好每一天。告诉孩子为什么没有满足。哪怕是没有钱买,这个是事实她有权利知道。可是我们作为父母不能有欺骗或者无视的行为。当然这样也不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可是这是一种养育的选择,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更多的参与权,她是家庭一员也有责任感。
我们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我想尽我的努力,赋予孩子更多的感知力,所以我应该让她有参与和决定的权利!
满足好奇并体验最终要的是说话和抱怨的权利!一起成长也不错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