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读书
电影《华盛顿邮报》的原型人物自传

电影《华盛顿邮报》的原型人物自传

作者: 听水见风 | 来源:发表于2018-07-07 01:13 被阅读24次

年初,看了斯皮尔伯格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与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华盛顿邮报》,对这里面的故事产生了极大兴趣,搜查资料了解到了《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这本书。

正如书名所说的一样,凯瑟琳·格雷厄姆(1917-2001)的一生,不仅是一个传奇女人的历史,一个豪门家族的历史,更是衔接着整个美国的现代史。看完这本书你就会觉得,这样说真的一点都没有夸张。

在这本书里,你会真正感受到媒体的魅力与力量,跟随凯瑟琳的回忆,获得深度了解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历史的上层视角,看到许多在历史类著作里也无法知道的背后故事。

例如美国几届政府权力斗争的内幕,“五角大楼文件”“水门事件”等政坛隐秘的细节。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到老布什等人都是凯瑟琳·格雷厄姆家族的座上宾,其中如肯尼迪、约翰逊等人还是其非常亲密的至交好友,比如书中提到的这样的细节:当着凯瑟琳和另外一个人的面,约翰逊总统一边脱衣服,一边咒骂一些人。还有约翰逊谈到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几个人当中就有她的丈夫菲尔等等。

你还会看到一个如今被世人认为是非常伟大的女性,原来是如何从一个害羞、腼腆、不自信的家庭主妇变成一个领导《邮报》顶住来自政府的恐吓威胁,最终影响了越战结局和促使尼克松总统下台的报纸发行人及董事会主席。

除却这些让人忍不住好奇的大事件以外,她所出生的家庭——迈耶家族,也有着一系列豪门专属的传奇故事,而她与菲尔的爱情婚姻,也像一部电影般浪漫而又曲折。

凯瑟琳·格雷厄姆是美联储创建主席、世界银行第一任行长尤金·迈耶的女儿,被誉为““美国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尽管她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这本书在1997年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并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奖,成为《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整本书的文笔流畅优美,翻译的质量也是上乘,读这一本书,就像看了很多部电影一样,不可思议,让人不禁感慨艺术的确是源于生活。

关键事件的私人记忆

“五角大楼文件”曝光一事。正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情节一样,1971年6月,她正忙着《邮报》上市的事情,然后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如她所说“6月成为了我生命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段时期”。与电影的视听呈现不同,文字表达赋予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关于这一事件的描述是在书本的第二十二章节,看完这一章就是基本看完了电影《华盛顿邮报》了。额外增加的情节就是尼克松政府与《邮报》的日益矛盾尖锐的记录,以及比电影更为丰富的心理描写。还有那句我超级喜欢的名言“维护出版权利的唯一方式就是出版”也在书中出现。

紧接着在第二十三章和二十四章当中,详实地回忆了“水门事件”的来龙去脉。看完这两章,也就是基本看完了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电影《总统班底》,而且我觉着书里所写,比电影还要精彩得多。你会看到尼克松政府以一种极为荒唐、卑劣和不可思议的方式来报复《邮报》。

更有趣的是,“水门事件”本身跨越的时间是1972年6月至1974年8月尼克松下台,12月福特上台,而在1974年初春,把这一事件拍成电影的想法就已经被提上了议程,然后在1976年电影《总统班底》全球首映时,福特总统还专门寄给她几张总统包厢的票,以及一些香槟礼物作为他的一点心意。这样的故事,估计也没谁经历过了。

整个“水门事件”拿她的话来讲就是,这件事从起初到散去,看起来只是有些荒诞不经和充满了超现实感。他们之所以能够逃脱灭顶之灾,仅仅是因为某人不但疯狂到给自己录了音,还录下了如何掩饰罪行的对话。这样的现实,太精彩了,远非书籍和电影所能想象到的。

一路读下来,你能感受到凯瑟琳对于自身、对于报社及媒体的清醒认识与坚守,而这些都是上位者难能可贵的,也更是当下新闻从业者所应追求的职业精神。

其他诸如拜访爱因斯坦家;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凯旋回到华盛顿时,曾用特殊手势,向站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二楼的凯瑟琳父亲致意;她第一次宴请客人的经历让她铭记了半个世纪,而被邀请的朋友当中,有一对后来成为苏联间谍;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遭暗杀,6月,鲍比·肯尼迪被枪杀等等这些事在书里都有所描述。戏剧化的事情真是一个又一个,看这个传记就像看了好几部传奇剧一样精彩,而且还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过的。

《华盛顿邮报》与凯瑟琳

《邮报》最初并不是迈耶家族的,而她父亲收购《邮报》的时候,她并不知情,那时她正在读高中,并且还在跟同学猜测,这幕后买家到底是谁。这样的情节原本以为也就是影视剧里边出现了,没想到“艺术源于生活”。

通过她的话语,可以充分感受到她是多么热爱《邮报》,“我们家拥有它,关切它,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它日常运作的琐事中。”父亲、母亲、她自己,还有丈夫菲尔。

在大体上可以将《华盛顿邮报》与她的关系分为三种时期:

一是自1933年首次参观报社起,《邮报》就成了她生命中恒久不变的一部分,并从1934年夏天高中毕业开始为《邮报》做些兼职工作,直到与菲尔结婚,父亲将《邮报》给予菲尔管理。而她对此没有怨言,也觉得菲尔比她要更适合做《邮报》的管理者,并觉得这很正常,因为那个年代的继承人只可能是男性,而女性更多的是附庸者的角色。

二是菲尔自1946年进入《邮报》管理它至1963年8月自杀去世期间,凯瑟琳主要是在生孩子和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偶有去工作。虽然如此,但她也一直对《邮报》有所关注,这个关注主要来自于其父亲和丈夫的乐于分享,因为那个年代女性在职场并不是活跃存在的。

三是菲尔去世,孩子尚未成年,凯瑟琳自己开始掌管《华盛顿邮报》,直到1991年让出职务,由儿子唐·格雷厄姆胜任。

这一时期,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美国最有权势的女人”,用她在书中写到的话来形容就是,“有时候根本不是你在做决定,你只是在向前走,我当时就是如此——盲目、不费思量地向前走,步入崭新的未知生活。”“本质上,我所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紧闭双眼,然后跳落悬崖。令我诧异的是,我的双脚接触到了地面。”以及“我很清楚,我嫁给了工作,且深爱着它”。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不是各种事件的深度细节以及华丽不可复制的传奇故事,而是凯瑟琳·格雷厄姆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所透露出来的,对待亲情、爱情、友情,还有热爱的事业的理性态度与深刻的自我剖析。事情不可重现,但理念与精神可以学习。

在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话,摘出来分享给大家:

我心怀感激,因为我仍旧能继续工作,享受新生活;我丝毫不怀念逝去的往昔。倘若你已经日渐衰老,却对过去的生活念念不忘,这是非常危险的。既然过去的事情已经脱离了我的掌控,那么,我愿意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华盛顿邮报》的原型人物自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ia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