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婚姻育儿读书
被孩子逼疯前,我学会了这一招

被孩子逼疯前,我学会了这一招

作者: 夏小忧yo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18:00 被阅读80次

    文/夏小忧

    前段时间,弟弟休年假,来我家呆了几天,两个人聊到小时候的事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每天上学前,我妈都要喊他起床喊n遍,而他每一次的回应都是:“让我再睡5分钟”,每天如此,要等上好几个5分钟,他才不情不愿的起床、洗漱、吃早饭,然后去上学。

    对我妈而言,喊我弟起床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她也有过喊到不耐烦放狠话,说再不起床再也不喊他、让他迟到,但也仅限于此,然后每天照旧准时得像闹钟一样,关于起床的拉锯战每一天都在上演。

    有一年寒假,可能是我念大一的时候,我早早就放假了,我弟因为在念初中,放假略晚,当时还在正常上课。有几天早晨,我妈一早就出门了,然后叮嘱我叫弟弟起床,别迟到了。我设置了闹钟,闹钟一响就去喊他起床,喊完他跟我说:“让我再睡5分钟”,我的答复是:“随便你啊,反正我喊过你了,我接着睡了,你迟到自己被老师骂好了”,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弟立马爬起来穿衣服了!

    等我妈回来,我跟她说了弟弟的反应,但在当时,我们都只是觉得很神奇,却并不明白弟弟做出这一“反常行为”的心理活动,甚至,他自己都未必明白自己完全不同的行为特征背后的真相。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帮助父母正确建立跟孩子互动方式的书——《别理他!你的焦虑,是因为对孩子关注太多》,我似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作者凯瑟琳·珀尔曼是拥有20余年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经验的专业导师,在本书中,她提出一个不太常规的育儿概念“忽视”。

    凯瑟琳·珀尔曼指出,从婴儿时期开始,孩子们就知道通过啼哭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随着他们慢慢长大,掌控父母的技能也被他们熟练掌握,哭闹、捣乱、讨价还价等等让大人头疼的行为正是他们擅长的手段,他们通过这样的试探让父母妥协,只要父母妥协了,他们的试探就成功了。

    所以,当我妈不断妥协,一次又一次配合弟弟说的“再睡5分钟”,她就是被弟弟操控了,弟弟清楚,妈妈不会真的不喊他,所以他可以尽情的继续多睡5分钟。而面对我的时候,他知道我爱睡懒觉、并且向来说一不二(曾经因为觉得我可能也是假模假样威胁他,后来在我这吃过亏),他清楚,我真的不会再来喊他,所以立马起床是他唯一的选择。

    这正是凯瑟琳·珀尔曼说的“忽略法”,我的忽略,跟我妈习惯使用的威胁,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对待方式,弟弟虽然希望可以讨价还价多睡5分钟,但面对这两种方式,他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应对行为。

    面对孩子,绝大多数父母都会犯一个低级错误,就是对他们过度关注,他们吵闹,你忍不住叫他们闭嘴;他早晨不想起床,你一遍遍叫他、担心他会迟到;他天冷不配合加衣服,你怕他感冒一次次督促......

     你越关注孩子,就越焦虑,而孩子却丝毫不关心这些,反而他们会因为你的这些反应不断强化自己的某些行为,好的坏的,只要可以得到你的关注,他们都会乐此不疲的一次次重复这些行为,即便其中很多行为让你苦恼不已。

     凯瑟琳·珀尔曼在书的一开始,举了一个所有人都熟悉的例子:当你带着孩子去超市购物,结账的时候,孩子哀求你给他买一包口香糖。你说不买,孩子说:“求你了”,你继续拒绝,孩子继续哀求,你厉声道:“不行!”孩子开始撒泼打滚,周围的人开始把目光聚集在你们身上。你该怎么做?

    1、可能绝大多数的父母会选择:给他口香糖,让他安静,毕竟大庭广众的太难堪了。

    2、或者低声教育孩子?不,这时候孩子肯定听不进去,说不定还会哭得更厉害,打滚得更有节奏。

    无论你使用了上面哪种方式,都将大错特错,以后只要你带着孩子来到超市,同样的事情就会如单曲循环般发生。得到口香糖的孩子会用同样的伎俩得到其他零食或玩具;而撒泼打滚的孩子也会一直让你难堪,他们才不管周围人的眼光呢。

    对此,凯瑟琳·珀尔曼建议: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选择性忽视它,让他无理取闹吧,不要满足他的要求,也不要表现出生气或者难堪,而是自顾自的结账,然后离开(当然,并不是要你把孩子扔在超市,可以用余光观察孩子的反应,但不要让他发现)。很不可思议是不是?

    但很多父母在实际运用了这套理念后,却都发现了神奇的效果。

    我昨晚就试了试,实验对象是我家两岁多的女儿,她每天晚上关灯后都不想睡觉,然后会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昨晚她在关灯后说要拿某个玩具,我跟先生说想试试育儿书上的“忽略”法,让他配合我,然后女儿就开始大哭,我们假睡,她继续哭,嘴里说着玩具的名字,就这样哭了估计几分钟,突然不哭了,抱着她睡觉必抱的猴子衣服说“猴猴,猴猴......”

    我和先生都要憋不住笑出来了,然后我转身抱了抱女儿,跟她说:“宝宝乖,我们睡觉好不好?”,她点了点头,然后真的很快睡着了。

    当然,书里面讲到的远不止这一点皮毛,作者不但罗列了很多种可以忽略的孩子的行为、不可以忽略的行为;还筛选出了自己从业多年,接触并解决了很多真实家庭的案例,可参考性很高;以及对孩子最合理最能激发良好行为的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奖励将会是你采用“忽视法”时的辅助工具。

    《别理他!你的焦虑,是因为对孩子关注太多》,被孩子逼疯前赶紧来一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孩子逼疯前,我学会了这一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jd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