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很喜欢画画,喜欢了好久,但是因为一直被说画画没用,以后赚不了钱,在固执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
高中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要读研,甚至读博,心气高的不行,但是在身边人一直说女孩子不需要那么高学历。长期在这种声音浸淫下,真的觉得没有必要读那么高学历。
总有那么些坚持,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也许当时听到不同声音的时候,会坚决抵抗,但是时间长了,那些不同的声音在心里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我总是会累积式妥协,那我起初的反抗又是因为什么呢?本能的叛逆吗?还是这就是同化现象?没有性格的随大流?如果是这样,那好吗?失去了一些本会有的可能?还是过得更简单了呢?
特别认同古文里说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深知自己的劣根性,不会是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我只希望自己坚持的久一点,再久一点就好。
就像学日语,刚开始二十来个人学,慢慢的只剩3个人了,而我也是倒数第三个放弃的人。可惜没有坚持到最后,遗憾吗?有点吧。
我认可了自己这种坚持不到最后的状态,也认可了自己只想坚持再多坚持一会的态度。在最后很想放弃,大部分人都放弃的时候,我也会放弃。
为什么我要认可自己这种行为呢?是自己跟自己的妥协吗?因为这样和解能让我心里舒服一点。
我是一个矛盾体,没法跟自己妥协。一方面想享受生活,过简单惬意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甘于过这种生活,因为跟别人对比我会有落差。我觉得身上这两种状态是爸妈的两种状态。妈妈好胜心强,小时候读书要求我考一百分,要求我好好学习,要多优秀,可是我做不到,分数考的不高就偷偷拿给爸爸家长签字。爸爸呢相反,就是喜欢偷懒的人,老被妈妈说偷懒。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他们两个人的矛盾集合体,很纠结,又无法自我妥协。安逸的时候担心自己不上进不好。上进的时候又想能在家宅着看剧多好。如何才能自我妥协呢?才能心甘情愿认可,自己只有这么多能力,也许付出80%的努力却只有5%的回报,还不如随心自在安逸生活呢。可是成长型思维不就是认为能力是可学习可获得的吗,为什么我没有这种自信呢。可能我太耽于自己的空想了,而没有付诸行动。
所以我的本性啊,就是空想主义,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走出来,但是这种走出来的状态又极其不稳定,可能一段时间正好看到一本受益的书,那么这段时间我就是开放的思维。时间一久,没看这书忘了书里内容后就忘了那种状态又龟缩到自己龟壳里了,极其不稳定。这不是发自内心的改变,不是由内而外的,而是借助外力的。这种不长久。但是未必是不好的方式啊。刻意练习,在一个环境里,有一群上进的伙伴,沉浸在这种氛围里,未必不会反促自己形成这种稳定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