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悦读了两篇文章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和王佐良的《上图书馆》,顿时激起我的共鸣,读书之乐乐无穷。我和黑塞对于读书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但为什么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不采取这种教育方法呢?一句话:急功近利。
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每个人都该在他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回想我的童年时代,最愉快的日子就是和小伙伴挤在一起看小人书和连环画,小朋友边看边议论,有时看完还要议论好多天。一本小人书或连环画也要看上好些遍,直至对故事烂熟于心。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春天时,我从叔叔那里借来《一年零一夜》,这本书让我废寝忘食,夜不能寐,每天忙着读书,读了半年幸福了多年。虽然现在已不记得《一年零一夜》的任何一个故事,但回想起来那种阅读的快感和幸福感犹如一个饥饿小孩饱食一顿美餐的满足和得意。小人书连环画和《一千零一夜》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也指引我喜爱文字的人生方向,因此,我的成长让我对黑塞的观点十分赞同。
我经常对有些孩子十分同情,这些孩子小学初中是靠大量的刷题提高学习成绩,对课本之外的自然历史文学等知识几乎为零,到了高中就暴露出弊端,而几乎所有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升学率,也是以课本和习题为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有时一名学生偶尔发现一本感兴趣的杂志或小说,正在忘情地阅读,却被理科老师以不认真做作业为名没收。学生花费时间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更是一个奢望。
没有书籍的少年时代是无趣的,没有书籍的青春是荒芜的,没有自由阅读的人生是乏味的。
杨绛先生这样论述读书: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打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是何等有意义的生活。
让书籍成为孩子的朋友,让书中的人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让孩子在历史和现实中成长,他们还有什么打不开的心结?还有什么孤独的必要?书籍告诉了孩子昨天和今天,也在启迪他们的智慧,考试的成绩也许会影响一次,但他们的成绩不会影响很多次,爱读书的孩子一生的心灵是丰盈而充实的。
希望书籍能成为所有人的朋友,希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能真正重视孩子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