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青春期的女儿抛给我的一个观点!
当她说出这个观点时,我愣住了!怎么会有如此“见解”?我的好奇大过紧张。
为什么不是紧张大过好奇呢?因为之前我跟她深入聊过几次青少年YY。她身边有几个关系挺近的朋友因为抑郁已经休*学在家1-2年的。
女儿属于极度具有同理心的高敏感孩子,尽管是朋友,但是她委实理解不了她们的感受,一件明明看起来没有任何伤害的事情,她们偏偏哭天抢地。
只能说人各不同,未经他人苦,不知他人难。她默许朋友的休*学,也表达宁可在学校学死,也不愿休学回家无聊死!
基于此,尽管她进入初三后的学业压力很大,但是观察下来,她的状态还属于健康向上,所以对她的这个观点我更多的是好奇!好奇她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
在我的好奇之下,她说,我一直在观察那几个休*学孩子的朋友圈,她们虽然YY了,但一直都有发朋友圈,她们的朋友圈呈现了一些特点——
1.她们会发布她们喜欢的各种信息,比如二次元,比如宠物,比如黑夜和白天安全颠倒,比如我们上学的时间他们可以做任意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即使花费很高,家长也不会干涉。
2.她们的圈子里似乎有很多同类型的孩子,因为有时候她们会发布“靠,你们这就都复*学了?”。
她认为这两种现象的背后可能会存在——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YY的误读。
我对孩子的观点无法反驳,毕竟我对青少年YY这个问题不甚了解,我只能告诉她,有一种社会现象叫“孕妇效应”。
就是说,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就是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你拎个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
当她们YY的时候,身边会出现(主动或者被动)很多类似的病例。
同时,我又在心中生成了三个疑问:
1.如果一个孩子真的YY了,TA的日常表现中会有女儿观察到的上面两种情况吗?我对孩子在社交平台(不能称之为虚拟空间)的正常社交与现实世界的社交障碍有一些疑惑?换句话说,TA们真的是YY了吗?TA们的社交可以在现实生活和社交平台上任意切换?
2.如果家里有孩子YY了,究竟是独立治疗更利于孩子的康复,还是结伴同行,互相影响更利于孩子的康复呢?
3.如果家里的孩子YY了,父母对孩子病程期间的养育原则是完全无条件的支持,还是有限支持呢?比如在涉及金钱,基本规则面前。
以上YY等于抑*郁,感觉这个课题会被限制,所以做简单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