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小朋友去一家著名机构上一节体验课,第一感觉就是:就这里了,后面的其他机构都不用试了。非常地奇妙,就立即决定就在这了。
小朋友从小对乐高搭建比较感兴趣,一堆积木可以坐几个小时。在四岁时,到各个机构去上体验课,遇到一个10节课的团购活动,开始尝试去上,后来还要继续上,于是每次都购买1年的课程。上课老师是固定的,一位长相甜美、性格活泼的美女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方式也有趣,小朋友在课堂上非常地积极,听从指令、争抢着回答问题,看着他乐在其中,就坚持一直支持上课。
去年五月份的一天,这位老师电话我,讲了情况,由于个人发展规划,她要换一座城市去生活,这边工作要辞去了,只能和小朋友告别了,接下来接客的老师是她的师傅,非常有实力。听完这个消息,我有点不知所措,冥冥之中感觉,再遇到一个和小朋友合拍的老师,并不容易,接下来的课程是否能适应呢?
下一次上课时 ,见到了新老师,在课后总结环节,和老师的汇面中,观察了一下老师和小朋友互动方式,比较生硬吧,老师脸上看不到表情,不禁为接下来的课程担忧。果然,后面这位老师不停地因家事请假,又有了临时上课的新老师,新老师经验有限、处于紧张的状态,和家长0沟通。
6月底,收到了各位老师统一发送的消息,他们已数月没有收到工资,机构负责人已经找不到了。于是,维权群迅速建立,分工合作,积极地用多种方式去维权,尤其是恰逢618活动、暑假参赛,很多家长充值了数万元的课程费用,结果都打水漂了。
9月份,有部分机构愿意以再加部分课时费的方式接管这些学生,鉴于“原版老师去某个机构继续教学”的宣言,我们也跟随了过去,开始上课。这位老师看起来是一位严谨认真、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不知道老师自己是否有察觉,作为家长,在最后的观摩环节中,更多的并不是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作品,而是观察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以及小朋友的参与度。听着老师复杂的理论知识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然后提问“这个叫什么名称?这个向哪个方向运动.....”小朋友,渐渐地,没有了之前那么活跃,并不会跟随着同学一起声音洪亮、整齐划一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那时候,我就知道,这里不适合他,他和这位老师并不匹配,理论知识太多、缺乏互动与扩展的课堂氛围,不仅给不到他滋养,而且还可能消磨掉他的兴趣。
于是,年底,和老师沟通退出,在询问原因环节中,也告诉了“他现在状态和以前不同了,不积极了”,老师似乎并没get到那个点,解释“这学期课程笔记枯燥,下学期会学纯软编,就好了。”在挽留话术中“我班上仅有2个名额了,后面还有人等着进呢。”这一句不知道是惯用机构话术,还是不擅长表达,总之,更触发了要坚决不再继续呆在这里。
陆续地,在另外几家都上过体验课,又看到了小朋友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参与,但是价格都是翻倍的,考虑到长期投入,这个还是超预算的。犹豫之际,接到了这个机构的邀请,去上体验课。课堂上,小朋友是最活跃与积极的那一个,一直举手抢着回答问题,甚至,在老师故意不看他的时候,他会忍不住跳到前面去回答,并且把生活中见过的一些场景都应用到了自己描述中,一个劲儿地回答着“因为......”,老师立即制止“不用说因为后面的,只回答前面问题。”看着他的上课状态,以及老师风趣的互动形式、童趣的表达方式,就瞬间决定了,这里适合他。
这也如同人与人的关系吧,有的人一见面就一见如故;有的人,天天见面,都感觉是陌生人;就像恋人,有的人只见一面,就足以在后半生留下深刻的印迹;有的人无论相处多久,都没法激发出爱意。人,对了,其他的都不会成为限制条件。因此,与其,花时间去和不同的人相处、试错; 倒不如,在接触初期,多观察,合拍了就继续交往,不合拍立即分离即可,不必要消耗自己的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