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被「996」的话题刷屏,甚至看到张公子都在知乎上撕 Jack 马,少见。
行业大佬与打工仔又一次各站一端,唇枪舌站。但其实大部分内容都已经在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里有过很详细的描述。
于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写几笔简单故事,单纯聊聊个人感受。
为什么是「普通人」?因为我跟大部分人一样,还是需要通过打工来维持平凡的生活。
01
看到的一些大佬对于 996 的说辞都类似于:我起初创业或做什么的时候,都是 12x12 或 8116,现在只是 996 就接受不了?还想成功?
挺鄙视这样的说辞,就好像执行 12x12、8116 或 996 就一定能成功,而不这样做的人就一定不能成功似的。啧,这种通过个例来验证成功学的导论跟 chuan xiao 其实没多大区别。
要按照这个逻辑对比,怎么不提有些天天喝喝茶、睡睡觉、聊聊天,照样日收入几十万的人呢?
感受最深的是「996」这种违法制度被偷换概念,成了「努力」的代名词:
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 996,你什么时候可以 996?
意为「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努力,你什么时候可以努力?」
若是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不过是一句鸡汤。
但是 996 ≠努力。
下面通过一则故事,来阐述我的观点。
小王和小凯一起进了家新公司,因为同期毕业,又是两人接到的第一份设计 工作,所以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次的工作机会。
小王很勤勉,每日起早贪黑忙着工作,下了班去吃完晚饭回来继续加着班,中间偶尔和同事玩几盘农药放松放松。虽然效率不高,但好在都能通过加班把任务完成。
小凯工作也很努力,对工作非常专注,所以效率很高,每天能按时完成设计需求,准点下班。
没想不到半年的时间,公司开始裁员了。通过对平时工作表现地考察,小王得到的评价是工作积极努力,富有热情,与同事关系处得也好,所以理所应当地留下了。相比小王,很不幸,小凯成了被裁对象。
故事到这里看起来似乎挺合理,我们继续往下看。
02
因为小王和小凯都很珍惜这次的工作机会,所以小王通过起早贪黑加着班的工作方式在公司实现自我价值。
而小凯之所以能更高效完成任务,是因为业余时间会通过读书、上课的方式来提升专业能力。小凯为了不耽误下班时间,在工作上不会做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每天除了跟业务方对接需求外,就是跟执行层人员沟通方案可行性,希望把自己的方案琢磨得更透彻,输出得更完善,更能被大家所接受。所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是小凯能够准点下班,再通过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
孰对孰错?不好说。继续。
小王每天和同事玩成一团,一起吃饭,一起游戏,所以在工作上不好意思与同事有需求冲突,即使偶尔存在方案矛盾,也会采取对方的建议进行修改,很少提出自己的意见。逐渐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纯执行者。
小凯因为专业能力的提升,且有明确的个人目标,以至于常常与业务人员观念不和。虽然过程中小凯会避免与人发生言语冲突,但对方心里对他已经埋下了「不易合作」的印象。
于是同事评价会出现:小王工作能力不错,也容易沟通,性格好,能够很好地完成业务方的需求;小凯专业能力突出,工作积极,但是难以沟通,在完成需求的过程中经常与业务人员意见不合。
虽然小王和小凯对待工作的方式不同,但是他们对企业都有所贡献。而大部分资本家选择的应聘者都会是「小王」,因为「小王」这类人的「努力」是「可见」的。
于是,「996」就这样成为资本家绑架「小王」,排斥「小凯」的病态手段。变相的成了成功学言论:
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每个人努力的方式不同,资本家眼中的努力,等于没日没夜的替他工作。
而现代年轻人中流传着一个现象:「焦虑」。
这份「焦虑」是大部分人对前途命运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成长,可以通过成就个人价值的体现,从而消除这份焦虑感。但如果工作无法成就个人价值,而所谓的 996 还成了从业者「焦虑」的源头之一,那资本家口中的「努力」还能被称之为「努力」么?
有些人因为对自身所从事的行业充满兴趣,所以每天花更多时间去工作、学习,是希望从中获得更多「快感」。就跟有些人每天坚持健身、阅读是一个道理。它们本身是有难度的,但因为是兴趣,所以可以长时间投入。
但有些人所从事这份行业,本身就是为了生活,并没有把它当成是为之一生所奋斗的事业,所以业余时间会投入在其他兴趣上。但是工作依然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的完成任务。
你无法评判谁对谁错,只能说前者运气好,后者内心强大。
但是,个人的兴趣「努力」,跟强制让别人「努力」,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03
小王和小凯的故事还在继续。
小凯被裁员之后,因为出色的专业能力,很轻松地找到了下一份工作,且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做事方式。有趣的是,小凯渐渐发现团队里部分成员有跟他类似的工作习惯。于是他们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平时除了互相讨论工作上的问题之外,他们还会讨论各自的学习内容,共同进步。即使几年之后各奔东西,也没有停止在学习小组里的交流学习,且人员逐步扩大。
反观小王,因为工作认真,态度端正,在第一家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几年之后成了团队 leader,但始终维持着起初的工作观念。虽然对公司业务了如指掌,但是专业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无法给公司创造更多价值,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人们口中的那种可有可无的「管理者」。
先不说资本家一厢情愿的工作制度是违法的,即使合法,也不符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更何况还包括健康、娱乐、生活等内在因素。
所以你无法判断一个人在什么企业,能力就一定如何,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也许只是「合适」罢了。
所以是听从公司安排,遵循 996 工作制度的小王比较优秀,还是个人目标明确,认为工作只是自身价值的一部分的小凯比较优秀呢?见仁见智。
但「996」依然是一件危险制度。这会让很多「兴趣从业者」为了反对这个制度,从而成为「为了反抗而反抗的人」;也会让「被动从业者」继续对这个行业产生厌倦的情绪。
所以企业家不该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这部分人对于行业所付出的热情。否则弊,一定远大于利。
2017 年,Jack 马在韩国接受采访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我后悔终日忙于工作,没时间陪陪家人,要是能再活一次,我绝对不会再这样了。
现在,Jack 马说:
跟他们比,直到今天,我依然这么觉得,我很幸运,我没有后悔 12x12,我从没有改变过自己这一点。
所以无论如何,不过都是资本家套路员工的手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学着看透,笑笑就好。
我也不说太多,点到为止,毕竟只是「普通人」。
这个故事并不极端,只是阐述了两个热爱工作的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方式。排除了那部分并不热爱工作,对工作敷衍了事的人。所以相对比较客观。
996 不是前提,工作忙,项目紧张,该忙忙;暂时没什么需求,该放放。不应该为了 996 而 996。
为了生活,该工作还得工作,该努力还得努力。没办法,这就是社会现状。
谢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