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混沌创新院2018级五班
【2018级学员优秀作业集】为什么这样的剧场演出能盈利?—袁齐

【2018级学员优秀作业集】为什么这样的剧场演出能盈利?—袁齐

作者: 9e38b87971ad | 来源:发表于2018-02-09 14:36 被阅读9次

    这是七幕人生市场总监袁齐在混沌大学创新院的一份作业。

    离开法学院,这个预备役律师从既定跑道“出轨”,成为一名“音乐剧售票员”,把《Q大道》、《我,堂吉诃德》、《音乐之声》等在内的多部剧目推上了中国大剧场音乐剧票房十强,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为了让更多中国观众看到“人生第一场音乐剧”,她依然要继续挑战自己的边界。


    【基石假设】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消费升级)

    【第一性原理】流程化和标准化

    【能力圈】降低成本 增加场次

    【方法论】 打破空间局限性 产品思维(从需求出发)

    剧场演出的商业基石是由消费升级带来的,是由人们对娱乐形式和娱乐内容的更高要求应运而生的。

    从本质上说,就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其增长往往局限于社会整体发展阶段。(目前国内的戏剧演出市场格局和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似,而经济发展阶段也基本符合)

    总的来说,剧场演出,无论是商业戏剧、音乐剧还是高雅艺术、先锋艺术,在运营的逻辑上都有共同的特性。

    一部剧场演出想要盈利,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 前期制作成本和单场运营成本的合理控制;

    ② 单场收入高于单场成本与摊销成本之和;

    ③ 演出场次增加。

    其中:制作成本和单场运营成本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制作规模,制作、运营必要要素单价;

    单场收入取决于票价和座位数;演出场次取决于剧场数量和观众数量。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可以知道剧场演出在固定时空范围内的营收也是固定的。

    因此,传统的剧场演出运营模式都是「以时间换空间」。

    其盈利的必要条件是

    成熟的市场环境(有足够的观众);

    好的产品(剧目内容、制作水平都符合观众要求);

    有效的口碑传播(演出内容无法直观呈现给目标受众,依靠口口相传);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不断增加演出场次,提高单场收入,摊薄前期制作成本,加速达到盈亏平衡点。

    在这样的思维模型内,

    历代的戏剧制作人所着力解决的问题都是

    找到好的作品(百老汇成功的商业戏剧创作周期往往长达5-7年)。

    拿到足够多的投资(保证制作质量,很多大型音乐剧成本接近电影)。

    找到足够过的观众(在成熟市场要解决竞争,在不成熟市场要解决用户培育)。

    戏剧制作人的3F理论

    ① Find the show

    ② Fund it

    ③ Fill the theatre

    打破这个思维模型带来的边界,

    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

    打破时空局限性

    场次的增加是否一定只能在时间维度上?

    如果一个演出,可以同时让两组甚至更多组演员同时排练完成,那么就可以同时在两个甚至更多剧场进行演出,在空间维度上增加场次;

    观众的增加是否只能通过增加剧场座位?

    直播技术和VR技术的发展,给剧场演出带来了新的空间,一方面解决演出场地固定带来的交通难题,另一方面也要解决现场演出转为视听文件造成的临场感缺失;

    产品思维

    戏剧提供的不止是内容,还有生活方式、临场体验及衍生服务。

    综合来说,剧场演出本身是一中娱乐消费产品,在打破边界的过程中需要从艺术创作者变身为产品经理,需要解决的是产品的质量、交易、体验和流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艺术是高高在上的,产品则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艺术的爱好者是有限的,但是需要通过艺术品满足特定需求的人是无限的。

    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自我价值提升(炫耀)

    —— 比起「我看戏」,让其他人知道「我看戏」更重要;

    比起「看的内容」,「看的内容」带来的身份标签变化更重要;

    比起「看这个戏」,「看了xxx看过的戏」更重要……

    满足观众的场景需求:

    需要陪伴亲人和朋友;

    需要填充差旅时间;

    需要扩充学习领域……

    从需求出发,首先解决的就是观众数量不足的问题,「不是只有喜欢看戏的人才会看戏」,对于非成熟市场、甚至成熟但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都有其突破意义。

    流程化及标准化

    如果可以通过打破时空局限性解决场次增加,通过解决用户需求解决观众人次,那么相应地也会产生成本的提升,这就与剧场演出盈利寄出里「降低成本」的原则相悖。但可以通过流程化和标准化来解决这个新问题。

    传统的演出团体组织形式,是「剧目 + 完成剧目演出的人」,

    但运用第一性原理分析,则可以看成是「产品 + 生产产品的人」。

    进一步可以将生产流程、生产要素拆解细化,我们在尝试的突破是:

    同一个生产环节内,是否可以同时完成多个必要「零件」;

    同一个「零件」,是否可以同时供多个产品使用。

    举个例子:演员在一个周期内往往只跟随一个剧组演出,扮演同样的角色,但如果同一个城市内有两个交错或交替进行的演出,存在类似的功能型角色(群舞、无明显个性的配角等),则可以让同一个演员完成。

    扩大来想,在确保性别体态音域无明显区别的情况下,所有角色都可以随时替换演员,任何演员都可以具备同时排练、准备饰演多个角色的可能。

    在演出剧目、场次足够多时,这个方式可以极大降低人力成本,还可以提升演出抗风险能力(每个人都有替补,每个人都可做替补)。

    不过这个模式要建立在演员整体素质高且平均、剧组管理调度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目前世界上是有非常成功的先例的,日本的四季剧团。

    未来,依旧做商业戏剧的持续深耕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级学员优秀作业集】为什么这样的剧场演出能盈利?—袁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wf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