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混沌创新院2018级五班
【2018级学员优秀作业集】米果文化CEO胡渐彪:我是积木式运营

【2018级学员优秀作业集】米果文化CEO胡渐彪:我是积木式运营

作者: 9e38b87971ad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09:11 被阅读23次

    来自马来西亚的胡渐彪,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奇葩说》第三季的辩手。在加入创新院之前,他身边有同事学习过混沌课程,胡渐彪敏锐感受到他们的思考,方法论有显著改变。

    2018年,他以米果文化CEO的身份,来到混沌创新院试试「破边界」。

    这是他在混沌创新院的第一份作业,分享对管理公司的心得与思考。

    认知前提 关于生命与文明

    1. 任何由有机生命为核心组成的组织,要么就正在成长的路上,要么就正在消亡的路上。而成长,其实就是对周边资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大的过程。

    2. 人类的文明创建,大多都是通过「意外嫁接」而「生长」出来的。没有任何的文明样式,是一开始就按照一个「设计者蓝图」打造出来的。人类积累的知识或工具,并没有命定的功能领域 ( 延伸自《文明是副产品》)

    第一性原理 成长,就是资源消耗持续增大的过程;持续成长是人为干预的结果。

    所有由有机生命构成的组织,其生存必需以持续成长为前提。而成长就是对周边资源(市场、人才、生产物资 等)的消耗量不断增大的过程。

    假若生存的空间不变、可用资源量不变、同一时空内其他的生命体没有无端消失,那在default(默认)的设定上,成长必然意味着要面对越来越剧烈的资源竞争。

    既定空间内的资源越耗越少,会碰上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大,就算是绝对优势者,在自己长成巨无霸后,也将因资源消耗量大于资源增长速度,而导致停止成长,走向萎靡。

    换言之,在「自然」的情况下,所有组织的成长路必然越走越惨烈。资源竞争的失败者自不待言,持续成功者也会因为资源无以为继而成长停滞。

    要想持续成长,除了靠天赋奇迹增添资源,就只能靠这三项人为干预:

    竞争:强化资源抢夺能力,把生活圈内的资源都拢在自己手中。

    开拓:不断扩大活动圈,发现更多新资源。

    组织:重组资源消耗方式,在资源总量不变、成长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压低资源消耗速率。

    这是管理者运营公司时的工作check list(检查表)。无论何时何刻,这三者中总要有一个正在路上。但是哪个应该优先呢?

    我认为没有定规,这要根据管理者对外在资源条件、竞争对手动向、本身的潜力等,来进行决断。

    方法论 相对优势圈与积木式运营

    方法论一

    制定公司方向时,以「相对优势圈」为法则  ——  “在这个时间和空间里,我能赢。”

    相对优势圈是指:在资源竞争中拥有相对优势的特定时空圈。

    比如说,某公司在A领域里,预估在3年内将拥有抢夺业内人才、资金、市场的相对优势,那A领域在这3年内,就是该公司的相对优势圈。

    在这个圈内,「营收」、「盈利」,都是低垂之果。只要不犯错、只要没意外,低垂之果可轻易摘得。

    相对优势圈的核心,就是一个公司最具对比优势的实力。所谓实力,包括了资金、技术、人才、方法论,等。

    根据这些最具对比优势的实力来推演,就会形成一个预期中公司可顺利持续得到资源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公司成立,必须先找出其相对优势圈,然后奠基于此。

    而接下来,公司能否成长、往哪里成长、成长速率如何,也都建基于相对优势圈能扩大多大多快,也看公司能否在圈内的资源被耗尽前扩大优势圈。

    经营公司的成长,其实就是努力扩大相对优势圈的过程。相对优势圈凭什么可以变大?首先是质变,意思就是「核心实力越来越强」。其次是量变,意思就是核心实力多元化。

    为什么要锁定「相对」优势圈,而不是「绝对」优势圈?这是因为,只要有足够把握能赢(相对优势足矣),资源攫取量最大化比安全性更重要。

    ✦以下推演:

    01.关于衡量公司表现的主要指标

    相比于冲刺营收和盈利,扩大相对优势圈是一个成长中公司更重要的任务(没说营收和盈利不重要)。特别当自己的相对优势不明显,或者优势圈不大的时候。

    02.关于公司应否跨界发展

    一般情况下,当公司有余力开拓新业务时,往同一领域纵向深化,比横向跨领域发展更重要。这是因为,前者比后者所累积得的经验,更有利于扩大自己的相对优势圈。

    决定要不要开始跨界的标准:

    ① 公司是否已经积累出,在新的领域开拓相对优势圈的新能力?

    ② 现有的优势圈是否已经无法再扩大?

    03.关于公司的方向创新

    创新当然重要,人人都知道,人人也都想做到。但现实是:一个社会出现的新产品品类、新的消费风潮、新的生产模式,永远都是少部分人创造、多数人模仿的结果。

    创新决定了公司能否跃升到另一个台阶;但是在一家公司的漫漫生命长河里,跃升是偶然的片刻,资源竞争战才是生存的常态。

    人人都想成为创新者,但为什么成功创新往往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我常常发现:同一个好点子,想到过的人很多,而最后成事的人却往往不是第一想到的人。

    这又是为什么?

    原因是:第一个想到的人,未必有把这好点子翻译成现实的能力,结果在同一圈中,那些有相对优势能力的人抢先把它给干成了。没有相对优势,就算你是新点子的第一个开拓者,后来者也可轻易把你给干掉。最后只能白白成为了别人的开路先锋。

    创新的成果,最终只属于那些整体上拥有相对优势的公司的。

    另外创新往往是很多元素意外嫁接的成果。公司的相对优势圈更大,那它可接触、可调度的元素就越多,捕捉到创新契机的机会就越大。

    方法论二

    决定公司目标、落实目标的执行方法,以「积木式运营」为法则。

    为什么叫积木式运营?这个概念,源自黄执中先生在《小学问》中,所提及的知识论观念。

    按照知识论的两个极端倾向(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我把做事方式粗略归纳为「积木式」与「拼图式」,这两个类别。基于前提 2,我倾向经验主义的积木论。

    拼图式的做事方式,脑海中会先构想出概念中「完美的画图」。然后再到处去搜寻合适形状、合适色彩的拼图片,摆到自己想象中固定的画框中。拼图式的信徒,相信人类理性设计的能力,足以主导组织成就大事。

    积木式的做事方法,脑海中没有完整而固定的最终图形构想。每一块积木没有自己固定的宿命。我们先看手上有的积木是什么,以此设计目标,再然后到处看看还会碰上什么积木、看看可以搭配出什么样的造型。

    拼图式信徒,眼睛瞄准的是最终图样。

    积木式信徒,眼睛瞄准的是每块积木各种被拼凑的可能性。

    ✦以下推演:

    01.如何制定目标?

    先看身边会有多少积木、什么积木,再来决定弄成什么模型。

    先解释两个概念:「将有资源」、「将有方法」。它们的意思是,目标设定者在未来某个时间段内,明确预期可到手的资源和方法。

    在目标设定时,只设定「将有资源」、「将有方法」范围内可完成的目标。超出「将有资源」和「将有方法」的想象,都只是梦想。

    所谓的理念驱动、梦想驱动、不忘初心,在实操时大多是公司存活的绊脚石。

    ① 同理推演,一个公司什么时候应该调整目标了?

    当「将有资源」和「将有方法」改变的时候。目标,只是为了协同组织能力而设置的工具。

    随着「将有资源」和「将有方法」增多,在不过度破坏组织的能力协同效应的前提下,尽快改变。不要执着于原目标。

    想做的事越大,所需的时空就越大、所需的材料(积木)就越多,「原设计」的主导性作用就会越小。人的理性推演能力、预先设计能力,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这么牛逼。文明创建,多半是副产品。随着公司成长积累的积木越来越多,我们一定能发现更多新搭配的惊喜。

    ② 同理再推演,怎么判断你的组织已经僵化?

    当你发现,明明「将有资源」和「将有方法」足以达成更大目标,而你却因为担心会严重破坏组织的能力协同效应,而不得不割舍这个更大目标的时候。

    02.怎么组建团队?

    除了按所需岗位找专业对口的员工,那些能够给你更多「拼凑想象」的积木,要拉进来。有时候,这人的专业能力就算不比其他候选人,他对创业公司的重要性很可能会更大。

    后者决定了他着岗位上的工作效率,但是前者决定了公司未来的成长可以有多大变量。(而且作为创业公司,你能支付的工资估计也拉不到业内的极强高人。在中等薪酬水平下,可聘用到的员工,专业实力的差距往往没那么大。)

    扩张中的组织,内部一定要保有相当的智力冗余(员工)。就好像搭建积木时,手上一定要随时有闲置的积木一样。智慧冗余的多寡,决定你能捕捉多少突发的机会。

    形态已经固化的积木 / 形态调整成本很高的积木(学习能力低的员工),能少则少。当固化积木的比例高到领导人难以调整公司目标时,这意味着公司开始僵化了。

    03.如何管理团队执行目标?

    积木式的认知前提是:人脑设计的长远方案,都不靠谱。怎么确保执行目标的时候,不会走错岔道而无法回头?关键在于组织的弹性。

    每一次领导组织成员执行任务,都要确保每个成员能够借此积累更多元的能力,以期避免出现某个必须仰仗、不能缺失的员工(增加公司的新积木、强化每个积木的新拼凑能力)。

    目的是:随时可把每个成员拆卸重组,应付环境条件变异。当手上的积木形态越固化,调整组装的机会就越低。

    04.如何处理组织内的意见冲突?

    在组织中做事时碰上的冲突意见,并非是「对与错」的抉择。按积木论的想法,每一个意见必然有可成功的几率。看的只是“是否具备配套资源”、“哪个配套资源效益更高”。

    因此,组织在讨论事情时出现意见冲突,其实就是出现了「不同的选择」。面对难题时,如果我们可以找到好几个解决方案供选择,那自然都是好事。所有的冲突意见,必须推演它成事所需要的资源,哪个成本低,就选哪个意见。

    我的认知边界 底色是保守主义倾向

    1. 这套思维方法,边界就在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组装积木的创新能力。由于其思维底色是保守主义倾向,对冒险这件事非常不感冒,一旦管理者缺乏行业信息、缺乏生产「做法」的能力,就会导致一家公司发展龟缩不前。

    2. 这可能不是一个开创领头型企业适用的思维方法。所有全新领域的开创,必然无法预见自己的将有资源和将有方法是什么 / 有多少,也无法准确预见优势圈有多大。这套思维方式,也许只适合公司用于在环境资源较丰沛的领域中参与竞争,期待以「活得长」取胜。

    如何突破认知边界

    也许再生产一套备用的思维方法比较好。我相信,没有所谓「完美」的思维模式,只有所谓的适用不适用。当公司需要进入到另一阶段时,直接换思维模式,可能会比较现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8b76a1150449:「积木信徒」就是自下而上构建,是演化派。
        「拼图信徒」就是以上而下构建,是设计派。
        不确定性越强的事业,就越应该使用积木方法。

      本文标题:【2018级学员优秀作业集】米果文化CEO胡渐彪:我是积木式运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yq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