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工地上的项目经理姓杨,工人都习惯喊他小杨。三十多岁,白净脸,戴一副眼镜,看上去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整天绷着个脸,轻易不见笑容。对工人训斥的多,和气的时侯少,总嫌工人干活儿慢干活少。
工友们背地里戏称好像谁欠他二百块钱似的,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式。你说他不苟言笑,但他有时却和某个工人打打闹闹,开个玩笑,也会露出那难得的笑容。与平时的作风判若两人
我认识他还是去年春天,农业局老旧小区改造,他是负责人。我和本村一人经人介绍去那里干活儿。没干几天,和我同去的人就被撵回去了。原因是小杨嫌我那位老乡偷懒。随后的几天里,我也萌生了一走了之的想法。原因是他总嫌工人干活慢,并且常常快下班了,就吩咐工人给建筑垃圾盖网,下班时间往往延后十几分钟,这不是侵犯工人的正当权益吗?正当我盘算不干时,突然有一天发现带工的小杨没来,而是变成了技术员小张。小杨从此几乎没在这个工地露面,后来得知他已去新河带工,于是,,我才打消了不干的想法。
今年麦收后,由于某种原因没能外出打工,就跟技术员小张联系,准备还去他所在的公司包的工地干活儿。小张答应了。工地在沙湾村西,修一条毗邻正在施工的新小区的新公路。但当我听说工地的项目经理是令人讨厌的小杨,我又踌躇了。有心不去,却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活儿,犹豫再三,还是硬着头皮去了。打定主意,若遇小杨无缘由的训斥,就立马回辙。
然而事情没有我想的那么糟糕,小杨是项目经理,他不直接派工,也不经常在工地转悠,和工人们发生冲突的几率,降低了不少。
可惜,这样平静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让人堵心的事就接连发生了。
当时是炎热的六月,人不干活儿还满头大汗,更别说是在没有一片遮挡物的大毒日头底下不停地劳作。有一个工友干着干着,不知是累了还是有点儿中暑,便放下工具去树凉歇息。如此三番,最后一次也是凑巧,他刚去树凉歇息,项目经理小杨便骑着电动车来到他干活的地方。当小杨发现那位工友从荫凉处过来时,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那位工友,并没说什么难听的话。但当下午收工时,小杨发了脾气,不指名地训斥了那位工友。
这位工友是带工的妹夫,几天前的某一个收工时刻,我曾听到小杨背着人对带班的说这个工友今天我发现他偷懒不干活,若让我再抓住耍滑,他就别干了。这次新账旧账一起算,任谁也保不住了
第二天,小杨就开除了带班的妹夫。小杨总算给带班的留了一点儿面子,没有出现让人尴尬的场景。
类似事件还发生过多起,当事人就没有带班妹夫那样的幸运,一个当众扒了黄马夹直接撵了回去,一个罚了半天工并当众通知她以后别来上班了。
这几件事下来,人们都领教了项目经理的不讲情面,背地里说他风凉话的人很多。大部分人对他没有好感。
然而一件事改变了我对项目经理固有的不好看法。由于我村距离沙湾工地二十多里地,中午回家吃饭时间很紧张,来回得一个小时,中午不能好好休息。项目经理小杨得知我的情况后,便主动告诉我:你离家远,别来回跑了,中午就在伙房吃吧,这么大一个工地,还在乎你一个?别回去了。(所有工人中午都回家吃饭,工地不管饭)。
小杨第一次这样对我说时,我并没有当真,怕小杨只是随便说说。后来小杨又说了好几次,我见小杨是真心让我在工地伙房吃饭,便应了下来。他和管伙食的交代了一下,此后我便省去了来回跑的麻烦。
通过这件事情,我便对小杨有了好感。然而真正让我对小杨改变看法的,是接下来的两件事。
邻村的一个熟人老张,经我介绍也来到这个工地干活。由于干活不巧妙,几个带工的都对他印象不好,又由于他与一个带工的因晚上加班闹了一点不愉快,一段时间后,他便不干了。过秋时,项目部给每人预支了三千元钱,可偏偏没有老张的,我怀疑是有人从中作梗。因为老张曾为请吃饭和某个带工的闹过不愉快。老张从项目经理小杨处得知,由于从银行支来的钱不多,他的工资须过了八月十五才能给。老张无法,只好再等几天。
八月十八老张给我打来电话说,他陪妻子在邢台人民医院看病,让我帮忙问问小杨工资的事。不巧的是,小杨没在,只有杨会计在。杨会计说现在没钱,钱啥时侯到也不清楚。我如是一说,老张听后心里很是郁闷。我建议他亲自给小杨打电话,他给小杨打电话说妻子住院急需用钱。小杨马上答应了他支工资的请求,并及时向老板反映了老张的情况,当天,老张就领到了工资。
老张还曾对我讲到他在北京某工地,艰难的讨薪经历。讨要两年无果,第三年他们六七个被欠薪者,一齐去工地要工资,吃住在宾馆,经过八九天的艰难争取,最后在一人爬上工地的塔吊,并报警说工头不给工资,招来警察现场督促,才算要回了工钱。虽说工头巧立名目扣除了一部分款项,但总算要回了大部分工资,小杨和这个工头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语
还有一次,小杨开着皮卡带着两个工人从沙湾工地往公司拉路边石,这本就是个力气活,还常常会晚下班。两个工人心有怨言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小杨可能也想到了这层意思,那天中午,卸好车十一点四十了(中午十一点半下班)。小杨没有真接回沙湾工地,而是自掏腰包请两位工人吃的中午饭。两位工人后来和人说起此事,话里话外都是说小杨这人不赖,能体谅工人干活的不易。
经过这件事后,我从心里挺佩服小杨这个项目经理的。当然,他并不完美,算不上多高尚,但他起码有做人的底线,对工人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有多少长得人模狗样的拥有一定权力的人,做人的准则远远不如他。他处在这个位置,能够做到即让领导和同事满意,又能照顾工人的情绪,已经很不错了。
人多了解才知底,馒头细嚼才觉香。对于任何事和人都应该深入了解,更应一分为二的看待,世上没有十会十美的人,假如有,那也是假的。
沙湾工地已经基本完工,小杨也将奔赴新的工地,我与他即将分别,心里忽然莫名地有了一丝不舍。
48,66·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