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所以还是要自己买一辆车才好。
我:去,你那是小我在作怪。
先生:什么是小我?
我:就是你所谓的买了车你就快乐的思想,通过追求物质带来快乐,这是小我追求的,不是真正的自己,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先生: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我觉得物质追求更容易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内心的喜悦才是真正的快乐。
先生:宝宝,爸爸给你买多多的东西你是不是就开心了?
宝宝:对。
我:你不要给宝宝灌输错误的思想,你这是错误的教育观念。
先生:你所谓的内心的喜悦普通人容易找到吗?他们很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却一直找寻不到,然后就郁郁寡欢至死。你想想,有多少人成就很高,却因为找不到自我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
我:……
先生:所以作为普通人,主要追求物质才是更好的选择。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追求物质的最大化,也能给社会发展带来驱动力,个人也能获得更多更简单的快乐。
我:……

我知道先生说的是不正确的,但是我功夫没学到家,竟无言以对。
今天我正在看书,打算写今天的日更文章,先生看我想不出要写什么,就给我出主意:你就写今天打滴滴去考试,司机把你载到一座山上(考试的学校确实在山上),你害怕极了,然后再对网约车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平台的责任,个人的自我防护,最后总结一下,还是要自己买一辆车才好。
我正在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提到过通过追求物质得到的快乐是为了满足小我的自我认同感,这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从自己内心散发出来的,那是真正的喜悦。
于是就有了开始的那一幕,我跟先生的一场辩论。
先生的观点很明确,他认同我所说的内心真正的喜悦不需要通过物质、欲望的追求得到的观点。但是普通人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喜悦?
我们一味追求物质肯定不可取,那会完全散失真正的自我,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摒弃物质、纯粹追求由内心产生的快乐呢?
很多心理学家研究一辈子可能也没有真正地看透内在真我,不需要依赖物质就能获得内心的喜悦,尤其先生举例说的那些成功人士自杀的情况。先生说“可能他们找了一生的时间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快乐,对自我产生了怀疑,最后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听了先生的一席话,我对生命是真正的快乐突然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我有点认同先生的观点了。
“我们每个人都在坚持与妥协中前行。”我的耳畔回响起无戒老师的这句话。
内心的喜悦,爱与和平,这些代表了内在真我,不否认找到了这些,人生就获得了快乐,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留真我、保留内心的纯净,我想,有,但是很少。
感知不到内在真我的人占大多数,《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三分之二,但是我依然没有触碰到真我的边缘。我如此,那其他大多数普通人又如何获得快乐呢?
假如一直感知不到内在真我,触碰不到喜悦、爱与和平,难道就得一直郁郁寡欢吗,就不能拥有快乐的权利了吗?我想,这时候,他欲望的满足,也就是小我的自我认同感可以让他得到短暂的快乐。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我坚持寻找内心真正的喜悦,但在我们追寻的路上顺便捡拾一些物质带来的快乐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梦想很好,但是假如梦想还远,自己就被饿死了,梦想如何实现呢?
无戒学堂日更第61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