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这是《坛经》第三篇“疑问第三。信众中有一个人叫韦刺史。他向六祖慧能提问,以及六祖作答的一个场面。
“疑问第三”心得体会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
有件事韦刺史不理解,说梁武帝也信奉佛教,他一生造福很多,他造寺度僧布施设斋,结果达摩祖师却说这不是功德。
韦刺史不明白达摩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通常也会认为,梁武帝的这些行为应该算得上是大功德了。六祖却说,梁武帝的这种行为叫福德,不是功德。
正是通过这段对话,我才确切区分开什么是福德,什么是功德。
简单来说,福德是向外求的,而功德是向内求的。福德是肉眼可以看得见的,比如说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的行为。而功德却不是肉眼可见,而是自性体悟的。
那什么是功德呢?
六祖的原话这样说的,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天下是公,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然是德。又特别强调说,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怎样理解“见性是功”?指一个人如何见到自性,是一种功夫。见性程度的深浅体现了一个人修行的功力大小。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
一个人明了见性的重要性固然重要,能够运用自性建立万法更加重要,更需大功夫。
不离自性是功,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念念无滞,念念无间。便是不离自性的功力。
这里特别强调了功。老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通过六祖的教诲,我们知道自性是佛,但是如何觅得自性佛?却需要功夫以及功力,六祖在这里就具体解释了这个功是什么,如何用功,以及用功程度的深浅。
六祖最后总结到的是,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是从自性中见到的,而不是向外布施供养所能够求来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西方极乐世界。
刺史问六祖,人人都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问和尚,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
慧能说经文中分明写道“去此不远”,言下之意是,西方就在眼前。为什么这么说?
慧能继续说道: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
在禅宗中,人的根器分两种,有下根器人和上智人,另一种说法有迷人和恶人。
着相的人被称为迷人,他们不知道自性清净自性即佛,于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悟人的话,他知道自性清净,自性是佛,于是时时自净其心,他知道当他内心干净的时候即佛土净。也即心清净便是抵达西方。
六祖说,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也就是说,如果悟得不生不灭的禅门顿悟之法,见到西方就在刹那,如果不悟无生无灭的禅门顿法,只知一味念佛求生,路途非常遥远,根本无法抵达。
慧能说,我给大家把西方移到刹那间,眼前就能够看见,把西方与刹那之间移到眼前,大家想看到吗?
第三个问题,既然此处便是西方,自性便是西方,发现自性便是西方。那我们却为什么不容易做到,有那么多的迷人呢?
六祖说,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意思是说,我们的肉身是一座城池,眼耳鼻舌是城门,这五根把我们的心困住了,而那里边,还有一个意门进一步把我们的心困住。
心是大地是土地,性是国王,国王居住在大地上,也就是性主宰着心,自性在则王在,自性去则王无。自性在,则身心俱存,自性去,则身心俱坏,所以。我们要向自性中去寻求真理,不要向身体外求得证明。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一切都在自性,而我们所有的功力都是去无限接近自性,发现自性。
如果明白这一点的话呢。在家也能够修行,未必出家修行。
借着疑问第三,我自己廓清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或者说命题叫明心见性。禅宗主要讲的就是如何明心见性。
什么是心?心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无明之心,一种是彻悟之心。
我们需要转换的是从迷误到彻悟。把一颗迷误之心修成彻悟之心,人也就从迷人成为悟人。
所以,心有两种情况的,性却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自性。自性只对应着彻悟之心。
我们需要明了的就是我们的心里边其实是有一个彻悟之后的那颗心,那颗心也叫做自性。
我们所有的功课和努力都是去发现与自性对应的那部分。一旦我们发现这一点,我们便获得彻悟,就成了禅宗所说的自性佛。
而自性又是什么的呢?自性是清净心,不被尘世所迷惑左右的一颗清净而独立的心。这颗清净心便是性。它一直安住在我们身体里,只要我们内观就能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