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离开我们已快20年了,可是她总会不经意的跳入我的眼前,特别是当寒冷的冬天来临。
我想:奶奶一定是怕冷的,不然为什么已入冬,奶奶就赶紧开始烧炕。记忆中,最开始是奶奶自己烧炕,乡下的冬天总是黑的那么早,吃完饭不大一会儿,奶奶就挎个垅出去了,回来的时候,垅里满满的,多半是薏子,少半的碾过的麦秸秆。拿过炕棍,通过炕头塞进去,捣鼓半天,然后再拿出来,抓过麦秸秆,擦亮火柴,快速放进炕头,等燃的差不多了,再用炕棍往里面送送,然后开始把薏子放进去,依旧用炕棍,不能送的太快,太快就把燃烧的麦秸秆扑灭了,技术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估摸着差不多了,盖上炕头盖子,缕缕青烟从炕头、烟囱齐齐冒出,没风的日子,冒出的烟很顺溜,就说明炕里面燃烧的非常旺。等烟顺溜了,奶奶还要再用炕棍在炕里鼓捣一次,据说是为了里面的火均匀。不一会儿,摸摸炕,热乎乎的。
小时候的我怕冷,冬天大早上非常严重的起床气困扰着我,厚厚的棉衣棉裤在大冷天显得又冷又硬,我时常晚上不脱衣睡觉,后来有一天,奶奶发现了,执意要我脱掉,说是怕我感冒,又贴心的把我棉衣棉裤塞在被窝里,第二天早上,热乎乎的棉衣棉裤让我从此没了起床气。
我的小学冬天是在奶奶的热炕头度过的,中午回来端着饭碗上炕,晚上回来坐在热炕头看着窗户边看书,皎洁的月光映着外面的白雪,格外明亮。我也随着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悲或喜,奶奶坐在那头,我在这头,看书的我是快乐的,看我的奶奶是慈祥的。
再后来就是我们给奶奶烧炕,可是由于技术欠佳,通常会半截灭火,害得奶奶还要重新再烧一次。
随着我们渐长,奶奶年龄越来越大,烧炕的重担自然落在了爸爸肩上,挎篮拾柴,通炕,烧火,爸爸从来都是一气呵成,没有拖泥带水,而且从来没有返工。
奶奶的热炕有我的欢笑,有父母的孝心,也有奶奶的慈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