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女性那么就去看《安娜·卡列宁娜》吧,虽然那并不代表所有的女性,但也是八九不离十了。
安娜――女性最好的诠释初中听到这本书的,但是一直没有看过,那时候感觉太厚了,还有对外国的东西不感兴趣,感觉那些名字很长,记不住,看着看着就忘了,很影响阅读的心情。最主要的是没有看书的意识。时隔五六年,我深深的迷上了这本书。看完高尔基的作品后,突然好想了解那个国家的一切,就去看了那本耳濡目染的书。一本书或者一个国家会让人喜欢上一个地方,一个国家。
看了两边电影,每一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看感受最多的就是安娜与她的情人伏伦斯基,吉蒂与列文之间的情感变化。看完感触很大,久久不能回过神来,那一天都不想说话,真的是把我震撼到了。可能女性都有对于爱情的向往吧,生活中不乏安娜之类的人,但是渴望又缺乏勇气,不敢突破那些束缚,那些自古对女性所形成的观念。最后会妥协的人的依然存在,特别是那样的年代。
时隔一段时间,又去看了一遍,这次看感比上一次所看的理解又不一样。好的东西总会让人不断的品尝,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够。人都是视觉动物,上次看到的都是人物之间的爱情关系,再一次会看到很多细节,想到很多问题,那些使他们做决定的心里变化。
一遍又一遍的看,都没能满足内心,最后去看了书,就像着了迷一样,就算没有时间看,也要把它带在身边,这样我能离它更近一些。电影还是和书中有些出入的,不过电影也表达了书中所传递的信息。电影是动态的加上那些背景音乐能广泛的吸引人们的眼熟。虽然书很厚,花的时间也会很多,可是只有书才会让人有无尽的想象,才能捕捉到那些细节,那些细腻的语言。
认识到作品不是说出名就出名的,总有它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足以征服人们的内心。时间沉淀下来的都是经典,很多现代的人不怎么喜欢那些过去的东西,他们觉得那已经过时了,可是我觉得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看过去才能诠释现在的无知。
人类相同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都是人吧,是人都会有那些无法述说的心里。现在我依然无法用文字说出女性心里那些奇妙的感觉,但是看到那些作品里的人物,动作以及话语,会让人明白那些迷惑在心里许久的事,这就是它永存的力量吧。
在这部作品里人物的内心描写是它成功的因素之一,从不同的角色诠释不一样的女性。安娜是感性的,虽然她的心里依然有宗教信仰的束缚,但最终那炙热,渴望的心使她冲破一却,毅然遵从内心的想法去爱,无所顾忌的陷入爱河,最后爱到疯狂的境地,内心还是无法得到满足。人心是一个无底洞,不要试想去填满,填满那也只是一瞬间。人害怕失去,感觉拥有了一切,有那么一刹那又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看过日本的一部小说,描写的是两个双双出轨的中年人的爱情,爱到极致,世间已经没有什么能表达对对方的,想到人的一生最后都会沉眠于地下,双方相约一同死去,而且选择死去的方式,不是相约跳海或是跳楼什么的,虽然这听起来很浪漫,而是吃药后去做爱,然后相拥而眠。做爱是人类认为最能表达感情的方式吧,无需述说那是心与灵的结合。男女主角都很幸运,他们都足够爱对方,爱到无所留恋,选择这样死去,我想世间再无第二对人了。
安娜对情人的爱与他们之间的爱是如此的神似,也是爱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当她发现那个人再也不值得拥有她的爱时,心灵也没有了归属,发现很爱很爱的同时,其实是不爱,不知道爱世间的谁,而去选择了对她来说最好的方式来埋葬她的爱情,我们的爱情从车站开始那么就让我们的爱也在这里安息吧。
第一次看时,没有发现车站里的那个人投身轨道是对安娜最后的命运做的伏笔,再一次看时又被震惊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也离不开车站和火车,车站的一见钟情以及火车给予的感动。
安娜心里的变化越来越大,也表明了她对这段感情的加深。从害怕到愉快再到害怕,她的心里变化过程是女性心里最好的诠释。从一开始的害怕世俗眼光到享受爱情的欢乐再到害怕神的谴责到最后的抛光所有,独自一人拥抱爱情。爱在她的心里是神圣的,如果你没有给予我这样纯洁的爱,那么就让我一个人在没有你的世界独自爱下去。
很佩服安娜的勇气,她敢爱敢恨。有时候所谓征服了世界的男人,都没有这样的勇气,人们说那是理性,而感性才是在爱情中应有的常态。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更好的认识了女性,更了解自己,那些一言一行都感觉是自己的写照。
到底是怎样的托尔斯泰才能诠释这么好的女性,作为女性我都不够了解女性,了解自己,那些内心活动的表达,可能是我永远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当我去看纸质版时也去看了作者生平,发现从列文身上能看到他的影子,贵族派却热爱大自然,崇尚简朴,也可能他们的脾性都是一样的,也可能他也像列文一样暴躁,一样好学,不断的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他人的生活,但他的深度使我找不到语言去描述。
敬佩深邃的他,热爱感性勇敢的她,好奇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