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 旁观一场自我剖白

作者: 简_臻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02:33 被阅读35次

    文 | 简臻

    图 | 网络

    还是决定,写一下这本书《皮囊》,这本书,好像畅销了很久,原以为,它是某位成功人士,进行的一次成功学贩卖,又或是细碎到底的家常,毫无美感。

    到最近,意外认真读起来,封面上的那句话,概括这本书很合适: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 旁观一场自我剖白

    1

    作者,给我们看完了,他的前半生,那个带着各种矛盾的前半生。

    看书之前,我并不了解作者的职业,大段的叙事,大段的心理刻画,给我感觉,作者是个细致,感受力强,略带傲慢的人,傲慢地猜测别人的心理活动,细致地感受生活。

    据说,这是作者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故事零散,看得出并不是一次写完的,皮囊就像一根线,穿起了一本书的故事,故事里有阿太,有母亲,有父亲,有厚朴,有阿小,有文展……

    第一篇写阿太,那句,“如果你整天伺候你的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能成材。”同样给我留下了印象,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虽然目不识丁,对于皮囊有着这样的理解,很难得。

    有兔唇的文展,一个从小计划自己未来的天才,因为缺陷被嘲弄,打架,退学,回到他逃离的小镇,潦草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与他站在对立面的,是那个疯狂地,用自己的方式与现实撞击的厚朴,最后自杀。两个很悲哀的人物,还有那个过劳猝死的台长。

    一个苦心经营自己的前途,却终归无望;一个放肆而活,却不明白如何让理想与现实相处;一个疯狂追逐理想,却忘了管理身体,无福消受。

    这几段在一起,谈论的,便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灵魂与皮囊的关系,灵魂想要冲破皮囊的桎梏,却终归突破不了自身的局限。

    引用一段作者的话:“我没能说出口的是: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这或许,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非要追逐理想,那要准备好失望,准备好痛苦,准备好妥协,准备好务实,准备好长期地坚持,甚至是变得可怜,同样准备好享受很大的喜悦,但也别忘了管理好身体。

    那个理想的结局,来得或快或慢,但你一定会变得不一样。这一路,会经历很大的欢喜,同样会经历很大的挫折,之后,如果你还能屹立不倒,继续手头的事情,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深刻一些,这对一个人来说,会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还有迷信神明,平凡而坚强的母亲,带着强烈小镇特色的母亲,很多人说,书里的母亲三观不正,父亲去世要送神,不给孩子买北京的房子,还要建老家的房子,无理取闹,不合时宜……

    作为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本分地苦过来的小镇女人,这便是她的状态,坚持着别人看不懂的坚持,活给别人看,比什么都重要,包括后面的送神。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寄希望于宗教,是在现实条件,完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死马当活马医,为此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重症病房的描写,同样精彩,拥有着透彻目光的病患小孩,离去的病友,苦中作乐的父亲……

    2

    读这本书,作者的文笔,给我一种混沌的厚重感,看似冷漠直白的写法,戛然而止的笔触。

    细细想来,苦痛大于喜悦。作者像经历了一场大风大雨,虽然找到了一处落脚的屋檐,却依旧怀念着过往,那些遗失过的人事物,藕虽断却连着丝。

    《皮囊》| 旁观一场自我剖白

    现实的生活,为什么现实?因为它不受控制,不按常理出牌,悲喜交加,无奈又真实,这便是生活。

    这不是部轻松的作品,用这种方法来写作,是有些刻骨的,拷问自己的人生,反省自己的过往,本就会带来激烈的情绪震动。

    文学作品里的感情,是浓烈的,总会忍不住投射到自身,拷问自己,哪怕语句看似平淡,就像最烈的酒,往往不那么花哨。

    前半段,作者是混沌的,经历着生活的跌宕起伏,迷惑的童年,忙碌的青年,不停歇地写作,工作,为了理想家人,把自己的生活,填充到毫无缝隙;后半段,作为一个被外事裹挟的中年人,实现了世俗意义上的理想,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探究起人生的意义。

    旁观这位80后的自我剖白,感叹,人们思考人生意义的年纪,不断提前。

    漂泊的人,也包括我,似乎都这样,找到一种安稳的心境很难,不停地追寻,探索,也曾想站回当初出发的地方,可人怎么可能不变呢?又怎么能回得去?

    3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说,“写一本书是一桩劳心费神的苦差事,就像生一场痛苦的大病一样。你如果不是,由于那个无法抗拒,或者无法明白的恶魔的驱使,你是绝不会从事这样的工作的。你只知道,这个恶魔就是那个令婴儿哭闹要人注意的同一本能。然而,同样确实的是,除非你不断努力把自己的个性磨灭掉,你是无法写出什么可读的东西来的,好的文章就像一块玻璃窗。

    作者,为什么要写?作为一位资深报道新闻的记者,搭上了传统媒体业繁荣的末班车,其实没必要这样。或许他心里也有这么个恶魔。

    后记里,作者回答过,写作,是发现人们之间的那些共性,他想看见每一个人。仿佛要用一种傲慢的态度,来划出一圈净土,试图用这种方式,摆脱那些不好的。不同的人,宣泄的方式不一样,对作者来说,是写作。

    我是读完书,才看书评的,偏激的言论不少,夸赞的言论也不少,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庆幸自己,读之前,没看书评。

    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人生,我们并没有资格,去评判一段人生的好坏,它的发生并不受控制。

    这本书,对我来说,如同一扇玻璃,旁观作者的人生,审视自己的生活,仅仅是一味药引子。

    就像作者说的,“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子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或许,生活就是张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生活,就像作者笔下的那片海,藏不住,圈不住,每个人,都得自己去,寻找到与之和谐相处的方式,接受美好的,起伏的那部分,才更容易喜欢这个世界。

    《皮囊》| 旁观一场自我剖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喵静莉:写的不错,文采好,收录了。
      • 李月芳:读懂一本书就是读懂一个人,读懂一个人就懂得了社会与人生:+1:
      • 木辰易:我也在看这本书,很有感触,不过你的书评,让我更深一层次的去看,谢谢

      本文标题:《皮囊》| 旁观一场自我剖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p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