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这次住院,我是清楚知道和以前的住院是不同的。
以前我回来陪母亲住院,基本是正常状态下的常规保健治疗。说是住,就是指每天早上按时赶到医院病房,在做完一项项检查后,按医生诊断调整的要求,打完各种点滴,吃完各种药,到了中午时间,基本就可以结束回家了。而这次,大不同,需要家人二十四小时的在医院陪护。
在赶回来的路上,我才突然想到,我至今,应该还没有对母亲,有过这样全天候的病房陪伴。再想,我应该起码已经有四十年,没有过和母亲共居一室的亲密记忆了。
确实应该没记错。从我记事起,就是单独自己的床,然后单独房间的印记。
这种记忆让我很奇怪。我不知道其他人的记忆里,母亲都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可我的母亲,感觉就没有过疾言厉色,没有过所谓的宠溺,没有过强迫式的灌输教育,总是会在你有合理需求或者显露兴趣时,时机恰当的把你需要的给你,即便生活条件艰难,也不会消减或推迟甚至放弃。
就像我,在小学对书本故事产生兴趣之后,母亲就给我订阅了儿童文学,然后,是少年文艺,再然后,是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以及星星诗刊。
这一切,在我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中,就那样平平常常而又自然而然发生。
后来,很久之后,才可以大体拼凑出当时的状态,母亲每月三十余元的工资,上有公公需要赡养,下有我们三个兄弟,绝对从来就没有宽裕过。因此就常会想起同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同龄人的一句话:每月家里永远差十元钱。
正是如此,才会觉得那个时代的母亲如此不可思议。
所以,即便记忆里没有和母亲有多少亲昵相处的记忆,没有怀抱的印记,但对母亲的爱,从尊敬和孺慕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一点点不爱的概念。尤其对男孩子来说,在混沌和懵懂中,如此自然的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并成长为自己的优势和倚仗,找到自立自信的道路,并且没有走过弯路,这种庆幸,在我成年之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这已经不能用弥足珍贵来形容。毕竟,在走上社会的近三十年时间,看到了太多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甚至到了退休年纪时,仍旧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愿意做些什么的人,数量惊人的存在着。
我不确定知道大哥和小弟的心理和感受,我只知道自己,就算至今没有成为我希望成为的那些“家”,可我从没有对我的选择和内心失去过骄傲。而母亲,至今也从没有说过一句,说她期望我们最终能成为什么。
这是我中年以后才体味到的幸运,也是我现在努力在弥补的愧疚。没办法不去想,如果我真的成就了些什么,母亲一定有比看着孩子平安成长后,更多一些的满足和喜悦吧。
我想,一定是这样。毕竟如今的我,也是一个已经走上了社会的孩子的父亲。
可是,根本不敢让母亲等。
我还是愿意做那个能让母亲发现我的需求的孩子,然后,把我需要的给我。那就是母亲能快一些的好起来,然后带我回家。
(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公众号:中年情感叨叨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