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把它读完了,眼睛都要瞎了。
退休前眼睛好的从来都没在意或者说重视过它的存在,退休后,眼睛一天不如一天。也近视也老花,偏偏觉得需要好好看书了。越看眼睛越模糊,也没有好的法子。眼睛固然重要,但是和需要看书充实内心相比,我应该舍弃前者。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事物有两面性决定了眼睛也是暴露心灵最明显的器官。让别人看透你的内心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言归正传,说东野圭吾的小说《虚无的十字架》。
从头开始用人物和事件去铺垫一件大事情的发生,让我欲罢不能。不是我爱读书,实在是想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人物比较少,关系也不是很复杂,对于我来说刚刚好,能在本子上写出人名,能把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楚了。书看到三分之二,还猜不出作者到底藏了什么秘密在书里,事情的发展好象也平平无奇,为啥作者非要在鸡蛋里找骨头,我觉得书中的主人公活的太累,作者更累,我一直认为深度刨析人性得不到什么好的结果。果然,读到最后,本就让我感觉压抑的内容更加让我窒息。好在是结尾,作者没把我掐死,让我缓了一口,给我这种只能见好就收的脆弱心灵留了一线生机的想象空间。
难道命运真的是写的骨头里的?
书中的主人公史也和纱织在年少无知时做了一件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的事情,导致后来都过不好这一生。书中的花惠原生家庭糟糕透顶,长大后很轻易的就被骗的差点走上不归路,后遇赎罪的史也才把她从死神手中拽了回来,看似命运眷顾,哪知骨头里的命运能饶过谁?而中原和小夜子却是被命运碰巧擦枪走火戏弄了一把的可怜人。
孩子,孩子才是全文牵出蛛丝马迹的关键。作者在文中隐隐的诅咒每一个戕害孩子的人。
中原和小夜子因为没有尽到看护好孩子的义务导致孩子被杀,他们痛苦煎熬,最后离婚。花惠因被骗贫困潦倒无法生活,想和肚子里的孩子一起结束生命,被史也拉了回来,孩子顺利出生并幸福成长,花惠也过上了看似幸福的生活。最悲催的是史也和纱织,不能言说的痛。不剧透了。
现在,如果你觉得生活很不如意,但不是吃穿用度上的原因,那你就分析一下,是自己无事生非还是命运的捉弄,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那就感谢祖宗吧,是他们在保佑着你,让你生在福中不知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咋会想出这一句诗,不清楚,反正就觉得感情烘托到这儿了,不吐不快 。
摘抄书中语录:
1.真诚面对人生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标准,根本不值得夸耀。
2.无论你怎么挣扎,你的人生都不可能有光明。
3.对律师来说,这才是辩护的起点。被告站在悬崖绝壁的最前端,前面没有任何路。身为律师,只能为被告探索是否有后退的路。只要有可以后退一步的空间,就会想方设法让被告退后那一步。这就是律师为被告辩护的职责。
4.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样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
5.可能这辈子都无法摆脱这种痛苦,但即使原地踏步或者是向后看也无济于事,所以只能向前走。
6."自古以来,为抗议而死,只有一种方法,”中原说,“那就是自焚,而且要唱《法兰希努之歌》,你不知道吗?”
7.也许你觉得,这是你的生命,无论要死要活都是你的自由,但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你的生命不属于你一个人,也属于你已经过世的父母,还有认识你的所有人,即使他们并不是你的好朋友也一样。不,现在也属于我,因为如果你死了,我一定会难过。
8.事到如今,她终于为自己感到悲哀。花惠蹲了下来,双手捂住了脸,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地觉得,活下去是这么痛苦的一件事。
9.一旦被发现,你们的计划就无法完成,所以,周围人的漠不关心等于在背后推了你们一把。
10.他之所以觉得死刑也不错,是因为觉得人终有一死,既然有人决定了自己的死期,这也不坏。
11.根本不必担心彼此会尴尬,因为本来就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12.想这些事也没用,因为时间无法重来。
13.任何事只从单方面观察,都无法把握真想。
14.终其一生的自我惩戒,还是在监狱里毫无悔意的度过余生,哪种更有意义?
15.死刑很无力。
16.不是说我就能做到什么。我也没有拯救你的自信。可是,如果你在寻找答案,而我的经历对于找到那个答案又能有一丝帮助,那我希望你能向我敞开心心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