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004074/618c2f4e8e6981a2.jpeg)
最近几乎一直在学习各种流量、运营相关的干货文章,每天边踩着走步机,边敲着键盘,“劈劈啪啪”的打字,记录自己学习心得,一晃这都快月底了,时间真的过得好快。
今晚在吃晚饭的时候脑海里突然蹦出来几个知识点,并且在大脑里突然把几个之前并不相关联的知识点给串联了起来,而且越想越觉得对头。
于是虽然身体还在夹菜吃饭,但大脑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飞奔而去,并且好像一直在催促我:
快点吃,吃完赶紧起身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快!
而我自己也明显能感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虽然从腿到脚还是冰凉的可怕,手心却开始微微冒汗,整个人居然按耐不住的亢奋,这多少有点反常。
我知道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抓紧把碗里的饭吃完。先顾不得洗碗收拾,连忙抱起电脑坐在沙发上敲下了这篇文章,来记录自己这一刻的“灵感”。
学习,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持续做的事情。因为这个时代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我自己很幸运,从大概在十年前就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了阅读,也同时喜欢上了学习。虽然很多时候其实看一本书,也常常不得要领,或者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下面我就讲几点我今天关于“学习”的突然开窍的感悟。
一、学习是典型的“幂函数”属性事件,而不是“线性”属性事件。
这个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大家试着理解一下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学习本身是一个指数级增长模式的事件,而不是线性增长的模式的事件。
那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我先说下学习本质:学习其实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观察和模仿的过程。当然更高阶的是,对对方大脑里的思路、想法以及思考过程的观察和模仿的过程。
学习范畴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技能,比如:学做一道菜、种一盆花、养一种动物、学一门乐器等等。只要生活中有你想掌握的但还没掌握的技能,你都能从那些已经掌握的人身上,进行观察和模仿,从而开始自己的学习之旅。
学习也可以是一门新的学科和知识体系,这里就不像新技能那么具象了,但依然还是一个观察和模仿过程,只不过这里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文字,来进行观察和模仿对方脑子里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过程,所以会比较抽象。
这里可以用一个具像化的类比做理解:读书其实就是在和作者对话,把书想象成是作者本人坐在你边上,然后读书就是在“听”他讲话。
书中的名词是作者在表达他对这个某个物体的感知,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书中的动词是作者在表达他所感知到动作,无论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书中的形容词/副词是作者在表达对那个名词/动词的感知的感知,基本上是这样。
所以你看读书不就是在观察和模仿作者大脑里的思考过程嘛,而这个观察和模仿的过程,我们有时候常常会感到非常有点吃力,俗话说:跟不上对方,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学校上课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有点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容易听的云里雾里。
而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在一开始“你”和“他”之间,所已有知识积累量就是有巨大差异的。不然你也不会向他学习,对吧?
而这巨大知识量差异的存在,就导致你感到:
明明中文意思都懂,为啥连成句子、段落和文章,就是读起来这么费劲,理解不了呢?
因为他写的很多文字,说的很多话,背后有巨大的信息量被缩减,甚至干脆直接隐藏掉了!
对的,作者有意识无意识的给隐藏掉了!
其实这种现象非常常见,我们日常交流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隐藏很多背景信息。你回想下所谓的“默契”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能够用最简短的话,就能让对方准确明白想要传达的信息嘛。甚至当达到足够“默契”的时候,可以简短到只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就能让对方心领神会的地步。这就是因为完全掌握了被隐藏的信息,从而能够“默契”的理解对方想要传达的意思。而相反,如果是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 你一个眼神过去,是不是会让对方产生很多种反应呢?甚至产生一些自己完全没有事前想到的反应呢?
所以现在你明白为啥读书感到这么费劲的原因了吧,但这还不是我想表达的重点。
让我们再继续看下去,通常在我们学习新领域知识的时候,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我要从哪里开始学?完全一头雾水啊!
稍微了解一些情况后,发现原来掌握这门技术需要这么多知识点或步骤,几十、上
百个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概念,这压力也太大了吧?
完了完了,我完全听不懂他在说啥?好像之前好不容易看进去的内容,现在都给忘了,我真的好笨啊。。。
这些知识真的太复杂了,光看和理解就要消耗我很大的力气,这后面还有那么多要学,这可咋办?
照这个进度下去,等我全部学完,要等到猴年马月啊?
不行了,太煎熬了,这个可能不合适我,要不放弃吧。。。。
我想每一个有尝试过新领域的技能或者一门新学科的人,都有过类似这样个感受和想法吧。
接下来我就要讲重点了:
所有的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感到困难也是真实的,但有个非常关键的概念我们理解错了。
那就是我们的大脑把学习这件事,误认为是一个线性事件了,也就是说我们误认为:学习是一个呈直线性积累和成长的事情了,所以就会认为:
你看你才学这么点内容就感到如此困难,后面还有那么多内容和知识点呢,还需要那么更长的实践来积累呢,这事能成吗?我看算了吧。。。。
所以我们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放弃了很多很多本可能学会的技能和知识。
那么学习更可能是一个什么过程呢?
答案就是我上面标题说的:学习是“幂函数”属性事件。
大家看这两张图表:
很容易发现第一张是幂函数图形,第二张是线性图形。
上面我已经分析过如果我们的大脑误认为学习如果是线性增长的图线,那么会产生的反应和结果。
那我们再来看下为什么学习更可能是一个幂函数图形?
因为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个积累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且已有的知识会帮我们理解、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就这好像一个人如果赚到了第一个100万后,那么相对来说赚第二个100万就要比赚第一个100万来的更容易,且相对用时更短一样,或者退一步讲:至少感受上赚第二个100万要比第一个来的更为轻松。因为在赚第一个100万时候积累下来的经验、人脉、方法论、甚至金钱本身都会主动来帮我们去赚第二个100万不是嘛?
你想想是不是这样的?
而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每多掌握一个知识点,其实都在降低我们掌握下一个知识点的难度。
所以对应的学习的过程,表现在第一张表上的样子就是:一条“斜率”在不断上升的曲线。
而这里的“斜率”其实就是:我们每多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所需要花费的单位时间/精力的比值。
而这里“斜率不断上升”,就意味着:随着知识的积累,我们每新习得下一个知识点所需要花费的单位时间/精力在不断缩短。
但这里为止,我就算把学习是幂函数属性的事说明白了。
下面我来讲讲改变这个底层思维后,我们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改变和心态上的变化,以及在我的行动上又有哪些具体的改变。
二、心态上的变化
- “学习”是一个对新人非常不友好的物种,同时又是对老人非常客气的物种。
你看是不是在最前期时候,我们每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而越到后期,我们每学一个新的知识,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越少?
这简直就是一个非常保守固执、凶神恶煞、毫无怜悯的东西,刚上来它对谁都不感冒,要有谁敢想一上来就把拉拢到自己的身边,那么就一定会被他拒之门外,并且“恶狠狠的”揣上一脚。而只有那些能耐着性子陪伴他、迁就他的人,他才可能会慢慢对你态度温和,直至很久很久以后,他才会真正接纳你,让你成为他的朋友。
- 前期的困难是真实的,但更可能是一种片面的“认知偏差”。
你看前期我们学习新的知识点真的感到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的大脑就会把这种感受延长到以后的学习过程,从而得出一个非常合理的结论:要完成这事,真的非常非常具有挑战,但殊不知这其实是一件越到后面越轻松的事。
这个坑,真的会很容易让很多很多人跳了进去,包括以前的我自己。
- 关于学习所需时间,很可能你感知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看第一张表会发现:
当我们学到这个领域10%的知识的时候,已经占用了总时长30%左右的时间,落后于进度2倍的时间,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我们会认为至少需要比原计划多2倍的时间才能完成。我们肯定会觉得非常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当我们学到这个领域25%的知识的时候,已经占用了总时长50%左右的时间,落后于进度1倍的时间,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我们会认为至少需要比原计划多1倍的时间才能完成。我们依然会觉得沮丧, 甚至已经放弃。
当我们学到这个领域50%的知识的时候,已经占用了总时长75%左右的时间,落后于进度一半的时间,且眼看着确实完不成了,这才学到一半太慢了,沮丧的同时还会产生恐慌。
但谁能想到,最后的那1/4的时间里,我们居然完成了全面所需要3/4的时间才能做完的事,而且很可能在最后的时间里会超出原来期待的表现。但可惜的是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人会抵达这里,因为有大量的人都在前面的进度中选择了放弃。
- 由于没有完整经历过,所以也从来没有机会来修正自己的“学习”认知。
由于我们很可能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从来没有让自己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尤其是后半段,反而有很多次“学习前期”的经验,从而我们脑海中关于学习的认知就一直停留在那个早期对“学习”的观察和感悟上,从而得出:学会一个新技能真的太难了的结论。
另外不要以为这些人不会思考,他们肯定也会思考的,并且也会不停的通过观察、分析来得出结论的。但由于自身经验的有限,以及绝大都数人可能处境都差不多,所以得出的结论还是那样。而就算偶尔有机会听到那少数成功的人的分享,但还是因为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和经验而听不懂嘛,所以可能结论也并没有改变。
于是就这样错过了一次又一次让自己掌握一门技能的机会,并误以为自己没有天赋,或者以为那些成功的人肯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天赋异禀的才能,这就很尴尬了。
写到这儿,我算是把“学习是什么”讲完了,希望对你有用。下面再说说,我为啥突然会想明白这事,以及我升级这个概念后,进一步在行为上的一些实操方法论的思考。
三、如何突然想明白这事
首先一定是因为我长期阅读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单独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已经在我脑海里存在着了,这就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
而最近一个月以来,我上面也说了我一直在集中精力在看各种关于流量、运营相关的干货文章。
而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因为我之前的工作经历更多是聚焦在销售和管理方面,而且还是教育行业。而我现在所面对的是关于零售、电商行业,要学的是流量思维、运营转化的思路,以及对抖音、快手、视频号、微博、知乎、闲鱼、公众号、朋友圈、社群、微信好友等各种公域、私域的游戏规则和运营方法论的学习。同样一上来也是一脸懵逼,只能从最基础的“淘宝客”、“团长”、“招商”、“私域运营”、“社群运营”、“朋友圈营销”等等这些概念开始入手。
而我采用的方法还是最为笨拙的方式:一旦确认是我需要的干货文章,我就一边看一边记笔记,甚至整段整段的把文字敲下来,来让自己静下心来学,而刚开始就算这样看完一遍后,还是没啥印象和明显的感受。
而在这缓慢学习的进度下,同时我还需要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的事项,所以一开始每天只能看完1篇多的文章(每篇文章在万字左右),而我需要看的文章大概在200篇左右。所以你想啊,我得多崩溃。。。
下面是我这个月记录笔记的一部分截图:
但今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看文章的速度明显加快了,笔记记录也变得轻松起来。按照这个进展,我估计用不了一周的时间,我就完全就可以把剩下的100篇文章全部看完,对此我非常有信心。
这就是我突然想明白学习更可能是什么的一个契机。
另外说说我因升级这个概念后,同时升级的一些做事方法论上的思考。
四、升级后实操方法论的思考
- 在刚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先开一个头,而不是一味的陷入学习/观望/思考的误区,而迟迟不动手。
因为我发现,一旦当你开了个头,开始真正做这件事了,而不是停留在想这个事上。那你后面基本上就会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琢磨这事,比如在你:洗漱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甚至上卫生间的时候,一旦当你的大脑处于无所事事的时候,它就会不自觉的去想这件事下一步要怎么做,或者之前做的有啥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者突然有一个细节要补充进去,也就是说:你在琢磨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而不是一直在空想状态。而这非常有助于我们持续精进和完善这个全新的技能或知识,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动力去把这件事做好。
而相反,如果你迟迟未动手,那么你的大脑也还是会不停的在思考的。但这时候思考的内容可能是:
这事自己到底能不能做成?
一旦没做成,所要承担的损失是什么?
这么多损失,要不算了吧?
咋感觉总是哪里不靠谱啊?
是不是还需要在准备准备。。。
你看,你的大脑其实也在保护你,这是“它”的本能啊。所以“它”会让你选择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安全区”,也就是让你不要采取行动了吧的决定。而这种短期的对你保护,其实长远来看,是你进步路途的绊脚石,进而在未来某一刻受到伤害。
可惜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并没有进化出对长远情况思考的能力,它只能保护眼前的你不受到可能的伤害,所以这块真的只能靠我们后天去主动培养了。
而我的建议:想办法先做出第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就是最为关键的去让我们的本能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关键。一旦开始了,你的大脑就会主动切换模式:从思考能不能做成,到如何把这事做的更好的转变。
- 行动中才会有真正有效的反馈和经验的积累,你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
很多知识的学习,只有用在运用中产生的经验来反过来验证和支撑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刚学的知识就好像一座富丽堂皇的空中楼阁,它华贵和炫目,但是别忘记如果你没有足够夯实的地基来支撑它,它早晚会坍塌而消失于无形。
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总结者——也就是书的作者,也是积累了大量的真实案例之后才总结出来的这么一套方法论,或者某些知识体系。
而当你得到这套方法论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将作者对应的经验也复制过来的。所以只有通过自我的行动来填补下面更为重要的地基,以便让自己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套珍贵的知识或方法论。
- 不断积累学习的经验,这是最为合适普通人的逆袭之路。
因为学习是一个幂函数属性的事物,所以越早开始积累,积累的时间越久,那么我们就能够越早、越多的实现这种学习到后期才能达成的显著改变,“知识改变命运”也就会越快、越巨大的发生在你的身上。
- 保持耐心,保持耐力。
因为学习任何一门新知识,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很困难的,所以有足够的耐心和耐力也就很重要。要知道高度集中注意力本身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就好像做俯卧撑一样,谁一上来都没办法一口气做50个俯卧撑,但是持续锻炼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人就都可以完成。
而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也一样,其实是我们“大脑肌肉”(这个词并不准确,但能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否发达的指标,所以有意识的多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耐心就很重要,至于如何培养以后有时间再单独分享。
以上就是我放下碗筷,迫不及待的想要记录下来的对“学习是怎么回事”的突然开悟的内容。写到这儿一抬头看时间,已经写了近4个小时。
手由于一直在飞速地敲击键盘而持续冒汗,而脚因为支撑电脑而变得更加冰冷刺痛,但心跳却已经缓和下来。我知道我已经把想写的都记录了下来,剩下的就是去收拾还在饭桌上的碗筷了,祝大家都有收获。
另外如果你看完觉得对你有用,麻烦给我点个赞;如果能够转发给你需要分享的朋友,那更是感谢,就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