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阅读与写作讲义》
作者:吴军
进度:P197-207
分享主题:4.1听的艺术:如何高效、高质地接收信息
在美国听讲座是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美国教育比中国好的地方。听的艺术有这么五点:
第一,做一个有效率的听众,自己要有准备。一定要了解报告的大致内容,以及听报告的目的,带着问题去听,效果就会好的多。
第二、要预判重点和关键节点。关注一个报告通常可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能否学到新方法或者了解新知识。能否听到感兴趣的结果。能否学到分析问题的过程和逻辑。能否学到做报告的方法。
第三、适当做笔记。今天在电脑时代,做笔记的两个目的,一方面是记录下自己非常有感悟的重要之处,另一方面是记录下不懂之处,特别是接下来要问的问题。
第四、通过提问搞懂没有听懂的地方。高手有个原则,叫做“问题不过夜”。在讲座中听到有不明白的地方,要不当场提问,退一万步没有机会,当天晚上回去查资料也要搞懂。否则似是而非的印象就会越积越多。
第五、找出报告者打马虎眼的地方。
思考与践行:
我平时自诩还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但是看过吴军老师的文章,我觉得我简直是个倾听领域的门外汉。如果说吴军老师总结出来的倾听的要点是少林派的七十二绝技的话,我就算个海盐帮的渣渣吧。无论得到还是网上其他一些课程我还是比较喜欢听,以前喜欢听高晓松的“晓说”,甚至胜过罗振宇的得到,因为听高晓松的内容简单亲切,不用过脑,仿佛去了精神的迪厅,只要跟着嗨就可以了。而得到里的课程就像经典的流行音乐,坐下来慢慢咂摸能品出一些内容,但听着就要用脑一些。这些算是海盐帮渣渣的体会。
今天吴军老师讲的少林心法秘籍让我茅塞顿开。其核心就是做一名主动的听众,阅读是主动的行为,听却和我以前一样常常是被动的,将被动变为主动,收获就会有所不同。
与我而言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问题不过夜”。年轻的时候读书有个错误的观点“不求甚解”,无论阅读还是听讲座都了解大概,许多概念都只得了个似是而非的印象,既不能提笔评论,又不能转化为酒桌上的谈资。所以自己所谓的“善于倾听”只是一种自我感觉。以后听了内容觉得有益的就一定要把它消化吸收,否则就像过去一样是入宝山而空手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