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榜文章专辑
“春风读书会”|用写作增加人生的厚度

“春风读书会”|用写作增加人生的厚度

作者: 路不遥 | 来源:发表于2022-08-29 17:34 被阅读0次

2022年8月14日,“春风读书会”如约而至。本次分享的主讲人是春风群里优秀的创作者——林虔浅。

一看这笔名,就知道是一位从哪桃花林里走出来的,道行不浅,又不显山不漏水的美女上神。果不其然,这一发声,似春雨细打梧桐,诗意、温婉而恬静。

她一开始这样介绍自己的笔名:虔诚的听从自己的内心,浅淡地看待外界的桎梏和变化。让人对这个名字顿时印象深刻。

在她的个人介绍里也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林虔浅,是初中时胡乱起给自己的笔名。写字,于我来说已然是血液里的一部分,它把我自己带给我,也把他人和世界带给我。常常写字,闲暇画画,迷恋自然,经过人间。

这不由得让我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留住表达欲”是虔浅老师本次分享的核心。她通过自己的经历,阐述了“表达欲”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很多留住“表达欲”的方法、妙招。

写作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作者通常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成文字,无论是直抒胸臆的直接表达,还是交给文章中的人物说出来的间接表达,都是作者观点的一种抒发。而这些观点,来源于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外界事物在我们内心映射留下的。

外界事物,通过我们所见所闻,映射在我们的内心,经过我们的理解、思考,就变成了我们的写作素材。而把这些素材变成自己笔下的文字,就需要一种“表达欲”。

“表达欲”是我们写作的前提。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表达,通过表达传递自己的感情,获得自己想要的理解与支持,或者仅仅是一件物品。这种表达是一种本能,或者是一种需要。而要把它变成文字,“表达欲”就很重要。

虔浅老师这样说到:

曾经以为是我自己在花时间经营写作,但是回头看,其实是写作一直在塑造着我的生活,它帮我留住了我自己,提醒我向内观照,向外观察。

我的理解,写作是一个留住自己的最好不过的方法了。

向外观察,就是要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的过程中去观察,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

向内关照,就是要保持对观察到的人和事物的思考,通过思考为这些素材贴上标签,分门别类存放,需要时很快就可以取出来使用。

这些观察是那个时空中自己看到的,这些思考也是自己对当时观察到的人和事物的心灵共鸣,他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候的自己,把它写出来,自然也就留住了那时候的自己,可以供自己今后回忆和探索自己的成长过程。

思想就像电光火石,如果不及时“抓”住它,它会转瞬即逝。

虔浅用“糖果时刻”为我们阐述了放任这种感觉流逝的可惜。

我们每天有太多的糖果时刻,其实是很有滋味的,虽然寻常,但是因为个人的感受不同,也是绝对特别的。

这些感受都是很短暂,一刹那的,也许这些被放任掉的感受,并不一定能用来写作,或者说也并不一定是一个绝佳的写作素材。但是久而久之,这种思维的惯性会让我们对周遭的觉察也变得很迟缓,或者说我们意识不到,其实周围并非是不再有值得写的东西了,而是我们感受不到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写作“抓”住这一“糖果时刻”,在留住自己那一刻的感受的同时,也不让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觉察变得迟缓,甚至消失。

“表达欲”并非一旦拥有就会终生相伴,是会随着自己的感知和捕捉周围事物的能力减低不愿动笔而逐渐减退的。

如何防止呢?虔浅老师给出了我们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在床边放一个小本子,或者随时打开手机备忘录”,记录下自己任何碎片的感受和想法。

这些碎片的感受和想法,都是我们今后“烹饪出美味佳肴”最好的“食材”。

她还说,抓住这一“糖果时刻”,一定要拒绝“拖延症”。“拒绝拖延永远是保护创作力的最佳手段”。

这一点我深以为然。

上了大学,走出那个小村落,我看到更大的外面世界,接触到更多的从前不曾接触到的人和事,思想因为大量的信息涌入而被激活,整天脑子里总会有很多的触动和思考,我开始给学校的杂志撰稿,也向电台供稿,多份稿件被录用,在学校的杂志和电台播出。当时我就有一个习惯,在自己的床边放一个本子一支笔,入睡前总喜欢对一天经历过的做一个回顾,像过电影一样,看看自己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的,对于引发自己思考的,都会写在床边的本子上。其实也不会太多,几句话而已,摸着黑写下来。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我参加工作。很多的文章都是把摸着黑写的东西进行在加工而成。不仅被内刊所采用,也有散见于报端,也有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的。

正是因为不停地写作,让我保护了自己的“表达欲”,也正是不停的向外观察和向内关照,让我的写作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现在回头看这些文章,那时自己的模样就浮现眼前,这大概就是虔浅说的留住自己吧。

就像我来“简书”写作一样,不是因为我自己多能写、多会写,而是有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有表达欲的时候可以随手写作,也让我方便时时刻刻留住自己,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表达欲。这样一想,获得多少贝,得了多少钻,抑或是得到了多少个赞,也就显得远没有留住自己和保护表达欲那么重要了。

外界事物复杂变化,我们的感受也会随之而起伏变化。同样的事物,映射在不同人的心中,感受有相同也会有区别,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些相同的感受如果写出来,难免得千篇一律, 不能吸引读者,唯有这些区别,才能让自己的文章独树一帜,让读者眼前一亮。

要做到有区别,虔浅老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保持思考“所见非所见”。

眼前所见的一些事情,远比自己看到的表现更加深邃。面对那些要去进行写作的素材,也要始终保持一个发问和探究的心态,例如观察到一件事,或者是一个人,那想要把它表达的鲜活丰满,首先在捕捉到这一素材的时候,就要尽可能探究,究其存在的原因。发展的趋势或者是影响到他的因素。那比如说,我们就是看到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真实世界,我们可以不着急对他下定论,然后对他就敬而远之,可以尝试作为旁观者对他开始剖析。

“所见非所见”,是不是有点哲学的思想?

虔浅老师用“深邃”一词告诉我们,事物的复杂并不像所呈现的或者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这让我想起哲学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肤浅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深刻的。

现象,只要我们的感觉器官正常,我们就可以直接感知到。而本质,则需要我们运用抽象思维去思考才能认识到。

看待眼前的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始终保持一个发问和探究的心态”无疑是我们探究事物本质的最好方法。就像苹果砸在牛顿头上,砸出了他满脑子的为什么,正是这些为什么,让他找到了物体下坠的本质原因——万有引力,从而成为科学界的大家,这一发现过程也成为激励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励志故事。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写作,是因为喜爱,并不一定非要成为大作家吧。写作是我们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一天天老去,记忆也会慢慢衰退,一些过去的人和事在我们的脑海里会越来越模糊,甚至会遗忘。

我们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写作,绝对可以增加生活的厚度。

那么,就让我们坚持协作,用文字记录曾经的自己。这远比一张照片要立体、要深刻的多。

当我们老的时候,再来看看自己所写的这些文字,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观察、一直在探索,并非白白浪费到这人间走了一遭。

虔浅老师的分享还有很多,这里我就适当留白,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写作的思考去补充了。当然,“适当留白”也是虔浅老师讲到的一个观点,我只是活学活用罢了。

在这里,还是要感谢春风老师,因为以上所学到的、所感受到的,均受益于春风老师组织的“春风读书会”。感谢虽落入俗套,但自是必不可少的了。

“春风读书会”一直在给我惊喜,同时,又让我在惊喜中对下一次的分享充满期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风读书会”|用写作增加人生的厚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hk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