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第二章部落文明
人类定居部落的转折性起步
迄今一万年前,也就是地质构造演化的最近一次冰期结束,考古学上称中石器时代,伴随着全球气温的回暖,动物、植被的更迭以及海平面的抬高,动物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始人类的演进也出现了历史性的机遇。这个阶段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漫长却又奇迹迭出的岁月。农业的起步、畜牧的驯化、渔获的增多,使得原古人类的游迁生活开始转向相对定居,当然这个复杂的过程依然走得极其漫长,然而这个过程对于人类来说的确是转折性根本性的,人类选择了一条减少对大自然依赖的道路。
原始人群长期以采集和围猎作为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方式,尽管拜大自然所赐,常态下生活保障没有太大问题,但是灾害和风险还是经常威胁着人们,分散外出活动可能遭受的风险就更加大,因此不同的族群之间总会寻找和抢占自然物产丰富、获得食物容易的有利地域。而善于观察并发现自然规律,尤其是不满足于大自然恩赐的先人,开始尝试起农耕活动,伴随着农业生产发展,一个个相对稳定居住的原始部落渐渐形成。自然,新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又是由新的生活规则伴随和支撑的。有了部落这样一个大宅子,“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见《黄帝宅经》南北朝·王征)人类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原始人类族群可以不再迫于大自然食物采集的局限,而分散为规模较小的族群了, 更多的繁衍也成为可能,当然在这样一个渐进而漫长的时期,定居部落的人们仍然处在原始群婚生活状态中。
在人类文明尚处蒙昧时期,原始人类群居的生活形态非常的简朴,用现代的判断标准评价,生存环境十分的恶劣,他们随时随刻面对着死亡的危险,遭疾病,遇野兽,甚至被同种族的其他原始人群剿灭,因此寿命也不会很长。由旧石器时代转入新石器时代,虽然过程持续了上万年,但今天去看它仍然可被称作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大约于公元前 8000 年前后出现,此时此刻的人类逐渐成功地驯养了动物,种植了粮食,逐渐开始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劳动来保证食物的供给,而且以部落组织的形式开始长久定居下来。原始人类走出洞穴,跳下大树,住进房屋,结束了原始人群长期迁移、颠簸流离的生活,安定下来使大家有更多时间相互交往,为种族繁衍、农牧业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安静更加有助于人类大脑的开发。农业的发展又逐渐使人口聚居数量增多成为可能,提高了生存安全保障,减少了各种死亡威胁。新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新工艺和新发明--制陶术、编织术、纺织术,以及用木、砖和石头建筑房屋的基本方法,同样也就需要新的规则与秩序来组织。
当然从发现植物可以栽培、动物可以驯养到实实在在的推广普及原始农牧业,从开始轮作生产和采集捕猎的半定居游耕状态到完全安定的农耕生活,同样是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没有多次经历受困挨饿的特殊困难磨砺,任何人也不会轻易要去放弃自由采摘、捕猎这样的自在生活。从现存的原始部落生活状态,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类的每一步所谓的进化,实在是被眼前的困难和强大的忧患因子逼迫出来的。
与远古时期的迁游人群研究比较,对于原始部落的研究相对要客观许多,因为目前在地球上已经发现还有一些人类群体过着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生活。现代社会的人类也接近过一些原始部落,他们多数分布在热带非洲、南太平洋群岛和南美洲的一些偏远地区。有学者认为"原始"是一个不恰当的词,认为它极其错误地暗示。但是这些部落人群的确具有人类发展最早阶段的一些特点,又没有更恰当的词,只能沿用"原始"一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约定俗成名称。原始实质上意味着处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部落生活状态,其社会和政治的基本单位是村落或部落,而不是城市或国家。他们通过恪守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来实现社会的延续,也并不一定使用文字记录,所以他们的历史多数是口口相传的。 地球上现存着有 100 多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亚马逊丛林深处估计分布有 70 多个,安达曼群岛有几个,其余的分布在新几内亚偏远的雨林中,而且还不排除可能存在的尚未通过飞机和卫星发现的人群。与现代文明有所接触,但生活方式仍保持在狩猎采集这样纯粹原始状态的部落更是有数百个之多,不过他们却被归列到了极端贫困落后地区的穷人之列,或许这种归列在他们看来是可笑的。
由于原始部落坐落的地方通常都非常的隐蔽,导致他们在长时间的生存活动中,始终没有和外界良好接触。目前存在的原始部落一般是十几个人,或者百来号人一同群居,甚至只有几个人群居的情况,多数的原始部落维系着父系关系,父亲主要负责组织打猎、狩猎、采摘等觅食活动,而母亲主要负责照顾族人,承担其他一些零散的事情;也有的原始部落仍然还保留着母系的关系,族中以母亲为主要“当家人”,虽然说父亲依然也还是做打猎等活动,但是家族中大的事情却是由母亲负责组织的。在一些原始部落中,有的还是一夫多妻制度,比如在巴西有一个部落,他们族群内部的人中存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基因,这个基因导致了族中的男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死去,而且死亡的比例相当大,慢慢的就导致了族中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于是也不得不实行一夫多妻的制度;也有的原始部落保持着一妻多夫制度的,不过根据调查,这样的原始部落比较少,通常这类原始部落还处在母系社会关系,由女性选择男性进行性交,只是根据她们的心情和悦眼,男性不可以逃避。
现在留存着的这些原始部落,因为交通非常不方便,没有现代人去开发,导致他们处于靠山吃肉,靠水吃鱼,靠地吃素的自然状态。有研究学者深入部落考察发现,其实对于简单常规的农业生产,部落里的人们基本都已经掌握了,偶尔也有实施,但是热带雨林丰沛的物产基本可以满足生存需要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喜欢以打猎或者采集来作为他们日常食物的主要来源。当然随着各处原始森林的不断开发,野生动物越来越少了,动物的迁徙规律也越来越难以把握,他们的生存再次面临危机,而要他们很快改变长期养成的生存方式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艰辛起来。原始部落的人寿命一般比较短,但是他们有自己部落的强烈归属感,多数原始部落还非常不欢迎外界人群的靠近,一方面可能是感受到外界的威胁,担心出现冲突事件,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担心现代人会打扰原始部落的安乐生活。
通过这些现存的原始部落,我们研究人类历史还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基本可以了解部落文明时期以及更早人类的一些生活状态。比起现代人,他们对于周边环境及自然物种的知晓和掌握要细致的多,可以说完全融合在大自然之中。同样也养成了自己解决生存矛盾的一些基本规则,特别是出现食物危机时,同类相食现象也是曾经出现过的。《自然》杂志发表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欧洲原始人洞穴中就找到了大量证据,有学者对出土于西班牙格兰多利纳遗址的人类遗骸深入研究,骨骼分属 7 个不同的个体,但这些骨头上居然全部都出现了被啃食的迹象。准确地说,都有用工具切割的痕迹和人类牙齿的咬痕,以及使骨髓暴露出的刻意骨折。这些被称为“格兰多利纳男孩”的原始人显然是被自己的同类给吃掉的,这些遗骨与其他 9 种哺乳类动物的骨头混杂在一起,经过估算,大约有 22 只动物被屠杀和食用。考古人员认为,人类之所以会食用同类,主要与猎杀其他大型动物来说,同类的捕获难度更小,更容易成功。从考古学家对同族相食的考证,可见原始人类在延续生命,解决生存危机中已经生成他们自己的行为规则,比较习惯于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根据人类基因组近年最新研究成果也证实了随着时间向更早期推演,远古人类中游迁生活人群的数量超过部落定居人群的数量比例也是越来越大,就拿中国华夏文明为例,到了距今 5000 年前文明开始发生的那个时期,研究者也由此感慨:人类从游迁生活转向部落定居,实在是文明的一次艰难跃升,而且,定居的范围越大、人口越多,文明跃升的动力往往也越大。因此对于原始人类来说选择部落定居的方向,其实是一条相对艰难的道路,并不是快乐舒适自由自在的路,却又是脱离野蛮蒙昧的重要开始。伴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演进,部落文明也开始日益繁荣并一直过渡到之后的氏族文化延续为家族、宗族聚居文化。远古人类自迈入部落聚居,开启了实实在在地与其他社会动物分道扬镳的旅程,而随着农耕作物的不断丰富,直到公元前 1500 年左右,玉米、水稻等一些主要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考古证实,大约1万年前西亚地区“肥沃的半月形地带”和中国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西亚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可以说人类实现农业革命成功的同时,也基本截断了自己完全回归大自然的后路,扬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锹尘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