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凭借实力,借助仁义的大旗,这是霸道,只有大国才有霸道的资本;推行仁政,以德服人,这是王道,实施王道不需要得到成为大国。商汤创业初始只有方圆七十里土地,周文王肇基只事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以实力征服别人的,被征服者没有心服,只是因为实力不济;以德服人的,归顺者内心愉悦,是真正的顺服,比如孔门七十弟子信服孔子。《大雅·文王有声》歌颂周文王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说的就是文王以德服人,天下万民无不心悦诚服。
中国历史上,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被认为的王道的楷模,而春秋五霸则被认为是霸道的典型。霸道可以称霸诸侯,就是做带头大哥,谁违背了他们标榜的仁义,霸主就会号召其他诸侯一起去讨逆,天下还不是统一的。而王道一成,则为天子,同时成为天下人的父母,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显然,王天下的天子最尊贵,霸主逊色很多。但为什么古往今来,很少有诸侯愿意行王道,而都向往霸道呢?
孟子为了宣扬王道二进齐国,齐威王根本不感兴趣,孟子曾经对齐宣王寄予厚望,抓住各种机会,从各个角度千方百计想说服齐宣王,但是齐宣王只是用他装饰门面,一心还是梦想霸道伟业,对推行王道寻找种种接口搪塞,任凭孟子吐沫横飞,口干舌燥,仍是油盐不进,甚至不惜贬低自己的品德。梁惠王时国势衰颓,生存都成了问题,于是重金在全天下招聘贤人,可是见了孟子开口便是利,孟子循循善诱希望他以百姓之利为利,以百姓之乐为乐,可梁惠王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个人的荣华富贵,他梦想的是如何快捷地富国强兵,成为天下霸主。
原因很简单,王道就像涓涓细流,日久行远才能汇聚成大江大河,霸道则是挥舞利剑,杀伐攻城,马上就见分晓。想当初小白流亡在外多年,一旦回国抢到了王位,重用管仲等人,仅仅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便成为春秋霸主,一直当了38年的霸主,生活极其奢靡。而周王朝从周太王古公亶父开始创业,历经季历、姬昌、姬发四代,才有周朝一统天下的局面,周代绵延800年,而辉煌一世的齐桓公竟然活活饿死,被人发现时,尸体都长出了蛆。
到了战国时期,不要说尧舜帝道和文武王道,秦孝公连霸道也不解渴,因为霸道还要挂个仁义的招牌,商鞅于是直接给他献上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不由自主地挪到商鞅身边,连续畅谈几昼夜。其实欲速则不达,秦国虽然是个军事强国,但是中原六国就是不服,直到秦王嬴政才统一了中国,可是二世而亡。
商鞅也懂帝道、王道,可是无论是帝道、王道、霸道还是强道,在他眼里都是吃饭的技艺,所谓修得文武艺,货于君王家。其实没有真正懂得王道的本质,没有弄清楚道与术的天壤之别,这就是他与孟子的差距。孟子流芳百世,商君车裂无完尸。
可是真正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又有几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