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他一生写过39本书,15本管理的书,其他都是有关社群、社会和政体的,其中2本写工商企业管理。
德鲁克深知人性是不完美的,社会并不等同于“国家”,因为“国(政府)”和“家(家庭)”不可能提供一个社会全部必要的职能。
在德鲁克眼里,功能正常的社会至少要由三大类机构组成: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它们各自发挥不同性质的作用,每一类、每一个机构中都要有能解决问题,每个人各得其所,既有责任、做出贡献,又得到生计和身份、地位,就是“管理”。
在美国克莱蒙特大学附近,由德鲁克故居改成的纪念馆,正对客厅入口处有一段他的名言:
“在一个由多元的组织所构成的社会中,使我们的各种组织机构负责任地、独立自治地、高绩效地运作,是自由和尊严的唯一保障。有绩效的、负责任的管理是对抗和替代极权专制的唯一选择。”这段精练的话,概括了德鲁克毕生工作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意义。
从《旁观者》了解德鲁克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从他的第一本书《经济人的末日》到他的最后一本书《功能社会》之间,贯穿着一条抵制极权专制、捍卫个人自由和尊严的直线。
知识工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独立自主,可以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促成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层面的改变,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深远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的工作社群中,知识工作者的崛起既为新的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带来对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管理方式的挑战。
德鲁克在90岁高龄时,在回答“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写了下面这段话:我着眼于人和权力、价值观、结构和规范去研究管理学,而在所有这些之上,我聚焦于“责任”,那意味着我是把管理学当作一门真正的“博雅技艺”来看待的,反映出他对管理的独特视角。
管理就是必须把知识集中在效能和成果上的实行和应用。
作为一个有多年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我非常喜欢德鲁克的书,所有管理者努力的方向必须是正确的。
第一,管理根本的问题,就是管理者和每个知识工作者怎么看待与处理人和权力的关系。
第二,尽管人性是不完美的,但是人彼此平等,都有自己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功能,都应该被尊敬,而且应该被鼓励去创造。
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中所说的,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权利。
第三,在知识社会和知识型组织里,每一个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既是知识工作者,也是管理者,知识就是权力。
第四,我们必须学会把伦理道德的诉求和经济目标,设计进同一个工作流程、同一套衡量系统,直至每一种方法、工具和模式中去。
第五,“博雅管理”,让每个工作者,按照他与生俱来的善意和潜能,自由地选择他自己愿意在这个社会或社区中所承担的责任;自由地发挥才智去创造出对别人有用的价值,从而履行这样的责任;并且在这样一个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中,成长为更好和更有能力的人。这就是“博雅管理”的真正的含义。
这本跨越时空的管理思想,20多年来,立于书架之上,长盛不衰。
德鲁克著作启发、点拨和教化了中国的企业家张瑞敏、任正非和职业经理人方洪波,他们的演讲中流露出的真知灼见深受德鲁克思想指引。管理者必备的床头书,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每当碰到新问题,温故知新寻求答案必有惊喜。
德鲁克著述的现实意义,有五个关键方面。
(1)对功能社会重要性的信念。
(2)对人的关注。
(3)对绩效的关注。
(4)对自我管理的关注。
(5)基于实践的、跨学科的、终身的学习观念。德鲁克曾经也有一句名言:“不要告诉我你跟我有过一次精彩的会面,告诉我你下周一打算有哪些不同。”实践岀真知!
彼得·德鲁克的远见卓识在于他将管理视为一门博雅艺术。他的理论鼓励经理人去应用“博雅艺术的智慧和操守课程来解答日常在工作、学校和社会中遇到的问题”。
管理者三堂必修课:第一课,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第二课也是最重要的,要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管理者要问:“我应该为组织贡献什么?”最后一课是必须修习基本的素养。管理者需要做自我管理,需要向上管理,需要了解一个组织的功能如何与整个组织契合,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