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578367/7f762814240be481.jpg)
4/54: 读书笔记《树王、孩子王》
关于阿城,他原名钟阿城,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现居美国。
十二三岁时,就遍览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学名著。
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为到草原写生,转往内蒙,而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
在云南时,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两人超过“代沟”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编辑部破格录用阿城,阿城重返北京。
1979年,阿城曾协助父亲钟惦棐先生撰写《电影美学》。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美学》到中国的《易经》、儒学、道家、禅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阿城在与父亲的切磋研讨、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为其此后创作风格的形成进一步奠定基础。
阿城自1984年开始创作。
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说出自己的哲学:
“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
小说一发,便震惊文坛,先后获 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全国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
读罢《树王、孩子王》,给我的感受不如《棋王》那般强烈,或许是自己此刻的生活状态决定于此。
《树王》讲的是那场浩劫对人与自然的破坏,被破坏的不仅是大自然的树木,更是传统的观念,人不能胜天,必须懂得敬畏自然。本,不能忘。
树木被砍光,必将生灵涂炭。
《孩子王》的感受,更淡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连续把这几个短片读下来,知道这是描写荒诞年代的人与事,读的时候是冷眼、旁观者的角度看小说。
这些年,对小说的理解一直在更新、在深入。小说的第一要务就是塑造人物,读者读罢一本小说可以忘记情节,但人物却是鲜活地刻在脑海里。就像我读完《棋王》,王一生的形象就深入我的灵魂,他这样痴迷下棋但纯粹的人,精彩得可以刻骨铭心。
同样,《孩子王》里的有良知的老师因为不合作而被调走……在中国现代历史中,希望十年浩劫是空前,也是绝后的。
因为《棋王》来得太猛,让《树王》《孩子王》显得逊色,但无论如何,感谢阿城,给人间留下这些美好的人物与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