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尺子,我的标准

作者: 张大可以_晴天 | 来源:发表于2023-02-27 22:39 被阅读0次

    张大可以/文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各一,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引起?还是想法?或是认知模式?

    简而言之,还是不同经历使然。

    许多人通常只考虑到自己的标准(想法),并且认为自己的标准很合理,别人都应该遵守这个标准,否则就觉得很奇怪,或难以接受。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标准。

    你拿着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标准,或跳起来贴他人的尺子,对比自己的标准。

    就如同人与人相处,遇到脾气品性相近之人,会感觉到舒服。

    舒服,是一个感性认知。也有人说,相谈合拍之人,沟通的效率更高,也确有如此……

    抛开感性认知,泼个冷水。

    感觉舒服,不一定是你有多有趣,真正取决于别人能否包容你的标准,如果不能,你是否愿意理解ta为什么不能,以及ta的标准是什么。

    举一个例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有主人公A,自住的房子,一直忙于工作,房间里很凌乱,有几天没收拾了。趁周末宁愿好好休整一番,家庭大致收拾下即可,舒适悠哉的的窝乱一些,就乱一些。

    而B房间稍有凌乱,则极不习惯,乱的和猪窝似的,看着就没心情,心生热血,顿起狂风扫落叶的干劲,十八般武艺上,干净妥帖了才罢手。

    纵观这两种场景,有孰对孰错否?没有,每个人对干净的标准不一而已,判断标准不一样,行为习惯自然会不同。

    你的习惯、你的认知,影响你的行为,无可厚非,自我感觉舒适便可。

    看到自己的不同,需要觉察;理解别人的不同,需要境界。

    最难得是,当看到别人不同时,不是心里想着:嘿,这啥玩意儿,道不同不相为谋。

    也不是:路就那么几条,走上自己的路,跑跑他人的路,颇有走别人的路,让他人无路可走的劲头。

    而是:我承认你有你的不同,我有我的特别,各自安好即可。

    曾看到有这样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对于每个人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可以用边界感来说明,边界有两个指标,一个是(范围)大小,一个是柔韧与僵硬。

    大而柔韧的,是圣人,能容人所不能容;

    大而僵硬的,我会想到一些原型特质非常明显的母亲——她非常通情达理,但如果你触到传统的底限,她会跟你死嗑到底(比如李佩甫所著《生命册》里范家福的寡妇母亲);

    小而柔韧的,这种类型比较讨喜,因为ta不管看起来固执还是温和,ta至少会考虑你说的合不合理、有没有可行性;

    小而僵硬的,这样的类型既缺乏安全感,又缺乏推己及人的能力,ta所有的理解仅限于自己经历过那样的创伤。

    这种边界,就像各自树立的一个屏障,有自我保护的需要,也有隔离他人的用处。

    那什么时候,可以敞开怀抱,“愿意”拥抱不确定性,“愿意”让自己的标准能和别人的标准对接上。

    这样,才有了一种融化剂,消弭不同,趋向大同。彼此交往才感受到舒服。

    这一份“愿意”与《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作者就爱下的定义作了如下诠释:

    爱是一种意愿,是不断扩展自己与他人的自我界限的过程。

    当别人的边界既小又僵硬的时候,你和ta相处惟一能做的,就是理解ta为什么这么固执,这里面是否有不能承受的内疚,和不能承受的恐惧,以及其他什么情绪。

    当你明白了对方有必须如此的理由,你的心态可能就会慢慢改变了。最重要的是,你不再纠结于“ta为什么不能容忍我”。

    转而想到,小学是孩子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那在给孩子布置作业时,适宜的任务量极其重要,这也需要一种适度舒服的输出。

    一般而言,放到当事人身上,布置者与被执行者,在评判量多量少面前,多尝试磨合试验几次,才可比对出,任务量达到最佳适配性。

    量布置多了,担心孩子不堪重负;量少了,又顾忌竞争激烈,易荒废学业。

    既不让孩子心生畏惧,畏手不前;又能激发出孩子的最大动能,习惯培养的同时,鸡出孩子我能、我可以的自信果敢,真是一门艺术。

    回到开头的A和B,对乱的容忍度不同,采取的行动不一样,并不影响他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舒服的享受当下,当然,只需这个房子有N+1个房间即可。

    插图来自漫画家朱德庸,如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尺子,我的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pk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