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如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
第三句。说的是自知知人的作用范围。其意思为:这种通过自知知人来准确、迅速得情的方法,就像阴与阳一样无处不在、可以用于任何人事,又像圆和方一样在使用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第二句。其,助词,无义。与人,与人什么呢?其内容是信息。微,少。疾,快速。第二句说的是自知知人的作用(即效果)。所以第二句话的意思为:在自知知人的条件下,我给对方很少的信息量,就可以很快获得对方的实情。
这里的快强调的是:你发出了100的信息量,获得了对方的实情;在自知知人的条件下,你发出了10的信息量,就获得了,这叫快。而不是:你在三个小时内获得了对方的实情;在自知知人的条件下,在一个小时内就获得了。
前文说过,你不能把对方当作傻子。你在得对方实情时,对方也在得你的实情。得情是相互的,你避免不了。可是,你应当在得对方实情时尽量避免被对方得过多的实情。否则,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意义又在哪呢?不过,在某些情景下,你要抛出自己实情,引诱对方更多的实情,即反覆篇前文有言“欲取反与”等。
第一句。其,助词,无义。察言,探查对方的言辞,进而得实情。失,偏误,与准确相对应。燔(fan2)骨,烤得烂熟的骨头肉。
这句话同样说的是自知知人的作用(即效果),可以轻易的获得准确的实情。所以第一句话的意思为:在自知知人的条件下,我可以轻易得从对方的言辞中获得准确的实情,如同磁石取铁,用舌头舔取烤熟的骨肉一般容易。
反覆篇快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再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梳理一下前文提到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捭阖篇中说的许多东西大多都是围绕“事”来的,你在考虑如何处理、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时,都是对这件事的未来进行谋划,事在发展到未来时到底会不会呈现出你想要的局面(即你想要的结果)呢?
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要审变化。看一看在现有的条件下,事可能会怎样发展,都有什么变化,你要添加新的条件,截断事发展到某些节点的路径,引导事发展到某些节点。
倘若将变化看作是输出A的话,那么为了知道输出A是怎么样的,你必须知道输入A和系统A是怎样的。
这个输入A就是得情,反覆篇主要说的如何得实情。同样的,为了知道输入A是怎样的,你必须知道系统B和输出B是怎样的。
同样的,为了知道系统B是怎样的,必须要知道输入C和输出C是怎样的。你需要很多输入C和输出C来推测系统内部到底是怎样的,再用特定的输入X去验证你的推测。
这里的输入C输出C对应到你的现实生活中就是对方的点点滴滴,例如对方的言语、行为、事件等。特定的输入X就是你有意识的试探等等。系统B就是人(对方)。
当你对系统B了解一些之后,在当前事中,你又需要给定特定的输入Y,根据系统B的输出B,来推测输入A。
这里的特定的输入Y对应到你的现实生活中就是你为得实情采用的方法、特定言行等,系统B就是当前事中涉及的人,输出B就是你与事中某个具体的人交谈时对方表露出的信息,如言语、神色、动作等。
当你获得输入A之后,你还需要系统A才能知道输出A。系统A是事的德与形,这就要求你熟悉事。
虽然这样理解有很多漏洞,但不失为一个简单而合适的理解,你不必要求一步到位,很多东西都是慢慢完善、步步成形的。
现在,回到输入A、系统B、输出B。在自知知人的条件下,即系统B已知的条件下,你是否可以得到准确的输入A,即“察言也不失”呢?
这要看是什么事了。(不要回答是或不是,不要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避免被问题中的“是否”的预设语境限制。)
当你得实情时仍有所偏误、不能确定时,那要怎么办呢?
揣情摩意。
总而言之,这三句话最为重要的是强调了得实情要准确、迅速。
参考文献:
[1]许富宏.鬼谷子译注[M]
[2]郑杰文.鬼谷子奥义解说[M]
[3]汉语大词典[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