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阿拉比》阅读作业

《阿拉比》阅读作业

作者: 典典的蟹妈 | 来源:发表于2020-01-18 09:05 被阅读0次

    小说原文:《阿拉比》(詹姆斯·乔伊斯)

    1、你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涌上心头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第二个?第三个?请依次写下这些感受,如果可能,最好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一下这些感受的形态。

    No.1: 这简直就是一组组电影镜头嘛!目之所及的画面,可以想象的颜色、声音、气味,与之相关的年少时无故寻觅的各种爱恨哀愁,分明是一个活生生展示旧日记忆的富有烟火气息的动态画卷。

    No.2: 这就是传说中的意识流小说啊!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通过跨越时空的无限想象,让内容丰富到琳琅满目。比如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比如莫言的《欢乐》,无一不是这种意识流文学的视觉盛宴。

    No.3: 看清楚了,这可不是散文哦!这里面还是有人物和情节的。初尝爱滋味的少年的“我”、美丽温柔的“曼根的姐姐”、顽皮淘气的曼根、和蔼可亲的姑父姑妈、爱唠叨的默瑟尓太太、世故老练的卖货女郎、两个耍贫嘴的年轻人……这些人物在“我”的遥远的记忆中牵绊着“我”,让“我”去给心爱的人买东西不成,由此隐隐参透了某种人生真相。

    2、 你如何看待小说开头和结尾出现的两个场景?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吗?如果阅读第一次的时候看不出来,请再次阅读小说,体会一下它们的存在价值,并思考一下你从这种写作中学到了什么?

    开头的场景是北里奇蒙街

    这是少年的“我”日常生活的地方,也是“我”暗恋曼根的姐姐的场所。无论室内室外,黄昏清晨,“我”都在偷偷捕捉她的音容笑貌,但“我”从未跟她说过话,“然而她的名字总使愚蠢的我热血沸腾”,就像为了某种神圣的信仰进行祈祷和赞美时的感觉一样。这里是“我”开始幻想美好爱情的地方,是“我”对无处不在的懵懂爱恋满怀憧憬的地方。

    结尾的场景是阿拉比市场

    这是“我”听从了曼根的姐姐的话前往的地方。只因为她终于跟“我”说了一句话“你倒是真应该去”(“终于”这个词用得好,看来让“我”等了很久),“我”便自告奋勇,承诺为她带回点东西,也是为了能有机会再跟她说上话。然而,由于没有钱,由于去得太晚,由于见到了市场上两男一女无聊的打情骂俏,“我”突然觉得买不买东西都无所谓了,即使买了东西再见到曼根的姐姐又能怎样,还不是像眼前的俗世男女那样,说一些跟心中所想无关的话吗?也许同样,曼根的姐姐当初跟“我”说的那句话,并非鼓励“我”去阿拉比市场,只是出于责任感才那样说。正是在这个地方,“我”体验到了所谓爱情的幻灭。

    从开头到结尾,“我”为自己所爱的姑娘完成了一个庄重的仪式,“我”的情感从此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3、那个少年和那位已故教士/牧师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如果那个已故的人是位客栈老板或者一位律师,或者是其他任何不“端圣餐杯”的人,那么这篇小说带来的情感暗示是否会发生变化?什么样的变化?

    少年对待初恋,如同已故牧师对待宗教,他们两个对自己的信仰同样虔诚。而且,在已故牧师遗留的书籍中,有少年喜欢的书,这说明他们在心灵上有相通之处。

    如果已故之人不是牧师,换成客栈老板或律师,那样就不会让读者体验到少年对待初恋如宗教一样的虔诚、狂热和神圣,甚至还会因为客栈老板或律师唯利是图的做派,让少年纯真的初恋从一开始就掺杂了世俗。这样就无法随着小说行文推进,让少年的情感从云端降到尘埃,发生断崖式的变化。

    4、这篇小说采用了事后回忆的方式,并且采取了冷静的分析、思辨性语言表达,这给故事带来了时间和情绪上的“距离感”。如果把这篇小说写成一篇感伤的、痛哭流涕的关于“初恋”失意的作品,是否有可能?难度在哪里?从这一点出发,谈谈追求情节曲折变化的小说与淡化情节、渲染情绪的小说之间的差别。

    在当前的写文环境下,没有什么写不出的作品,尤其是那种感伤的、痛哭流涕的关于“初恋”失意的作品,只要加把劲煽情,就能骗出读者的眼泪,就像知音故事那样。但是,这样的故事即使骗完了读者的眼泪,最终还是会被读者唾骂一句煽情,因为它打动不了心灵,不会让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

    即使是追求情节曲折变化的小说,也要建立在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像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那样好看。如果只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情节背后的亲子之情、人性觉醒作为驱动,那影片所讲的故事必然苍白无力。

    而淡化情节、渲染情绪的小说并非没有情节,它可以作为某个完整长篇的片段出现,就像一部完整电影中的一组镜头一样。可以在这样的小说中用细节充分展示情绪,但不可沉溺于情绪中无法自拔,忘了如何去讲故事。

    5、这篇小说提供了三段较完整的对话,把它们分别划出来,仔细阅读,思考一下它们在小说中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那你为什么不去呢?”我问。

    “你倒是真应该去,”她说。

    “假如我去,”我说,“我一定给你带点东西。”

    这是曼根的姐姐与少年在街头偶遇的对话,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从这里开始,四处游荡的少年有了行动的目标,他要为心上人做一件自认为值得做的事。

    “天哪,我恐怕你今晚去不成阿拉比市场了。”(姑妈)

    “人们已经上床,现在都睡过头觉了。”(姑父)

    “你就不能给他钱让他去吗?说实话,你让他等得够晚的了。”(姑妈)

    这是姑妈对少年和晚归的姑父的对话,表现了姑父的健忘,以及姑父姑妈对少年的关爱和守信。姑父的健忘对孩子的行动造成了障碍,同时,虽然是对一个孩子做出的承诺,但他们作为成年人,没有像惯见的中国式家长那样,以担忧孩子安全为由,对孩子失信。

    “啊,我从没有说过这样的事情!”

    “啊,你肯定说过!”

    “啊,我肯定没说过!”

    “她真的没说过?”

    “说过,我听见她说的。”

    “啊,这简直是……胡扯!”

    这是阿拉比市场上一个卖货女郎与两个年轻男人的对话。可能是卖了一天货有些疲乏了,卖货女郎通过与两个男人的打情骂俏来调剂单调的生活,她没有意识到一个孩子正在暗中观察他们,并从中体会到了生活的无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阿拉比》阅读作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rg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