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把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分成了三个阶段:
能学会有人手把手教的东西;
能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以上的三点,笑来老师是从学习路径展开论述。
我的思考是除了学习路径之外还有学习内容。
比如:到底是有人手把手教我开飞机更简单还是我自己学骑车更简单,又或是我自己买书学习如何开车更简单呢?
判断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难道要剥离学习内容吗?
显然,这并不科学。
因为学习内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难度的不同,在上面的例子当中,开飞机的难度显然要比骑车与开车来得要难,而且不只难一点。
当然我不是说笑来老师错了,借我100个胆我都不敢。
我想起了中学时的一个经历,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有同学在转书,就是拿一本书放在手指上,表演者能够非常自如娴熟地使书长时间地停留在手指上不停转动而不掉落。
不客气地说一句,我当年可是这方面的高手。
现在回忆起来,有一点很清楚。就是当时从来没有人教过我这方面的技能,只是看到其他同学这么玩觉得很酷,然后也试着开始练习。
令人兴奋的是,没过多久,我竟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
说明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学习,而是练习,针对于那些简单的技能其实只需要练习,坚持练习就好了,有朝一日肯定能够学会。
而且更夸张的是,即便我现在已经离开校园十几年,但是现在如果我想玩,只需要给我一些时间重新找回当年的手感,我还是能够做到非常自如娴熟。
但我也更不客气地说一句,这样的技能往往没有什么价值。
除了当年,在校园里可能会吸引到女生的观注外就再也没有其它可能了……
世界就是如此地“公平”。
当然一些聪明的同学能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那么学会的速度就更快啦。
我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转书,现在想来,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有些时候我们并不缺少学习,而是缺少练习。
有些技能你根本不用学,练着练着就会了。
所以笑来老师才建议我们,别学英语了,开始用吧。
本质上看,这与一千年前的寓言故事《卖油翁》中讲述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不仅仅应该看学习路径,也应该看所学的内容。
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学会,能在多长的时间里学会。
李笑来老师举了两个例子:写字与使用筷子。
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不仅不会写字,就连筷子也不会用……
究其原因,就是对自己的要求不高造成的。
写的字只要别人能看懂就行了,写那么漂亮干嘛;
能用筷子夹住东西就行了,为什么还要那么死板;
……
当然,还有更多对自己无限的“宽容”。只要用心思考,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人跟人的差别,就是这样形成的。
比如:
普通话不太标准也没关系,又不会影响日常交流;
有那么多钱有啥用,那些富人依然不开心不幸福;
然后……就变成了话都不会说,字也不会写,筷子不会用的穷人。
我已经不敢继续往下想了,这真是太可怕了。
至于笑来老师是否“故意”不提学习内容,只提学习路径,我不得而知。但接下来的方法论可谓字字珠玑,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也不在乎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路径。
确定自己有强烈的欲望搞定这个技能;
寻找最少必要知识,反复问自己:这事儿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
马上开始运用、马上开始践行;
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会,相信自己一定会通过践行而进步;
通过记录,量化自己的刻意练习进程;
不断总结,不断整理,不断让那些新技能、新概念,在自己的脑子里有清晰的组织与关联;
绝对不能跟笨蛋斗气,要珍惜自己的时间与生命……
当然,还有更多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只要用心思考,总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人跟人的差别,就是这样形成的。
无限的宽容还是严格的要求,
你会作何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