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见思17:关于组织调研的思考
发展必须独特优势
从长远来看,一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乡村的人口会越来越少,尤其是我们村为山区村,地理环境状况、区位生态要求等方面都不支持承载更多的人长期居住;二是历史性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乡村政策支持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更多的是聚焦在通过推动“五大振兴”,推动乡村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这种发展必然是朝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趋势发展。
从短期来看,“四个不摘”的五年过渡期,更加关注“输血”变“造血”,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让农业、农村、农民成为构建“双循环”的重要环节,也为我们留住乡愁、增加文化自信提供支持。
基于此,可以从与村实际结合更紧密的方式理解政策支持、资金支持。
“政策”是既是针对目前发展阶段的宏观指导,更是对成功经验的推广、对失败案例的纠偏。具体到村一级的推广执行,重点在于结合本村实际坚持做得好的方面、补足做得不足的方面、纠正违反的方面等等。不分析实际情况进行“一刀切”,大概率是“水土不服”。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标准着历史性转变,也意味着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政策支持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是结合村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还有,当前群众的惯性思维认为“资金”来自于上级拨付。但深入思考,如果镇里没有资金,县里就有吗?县里没有市里、省里就有吗?尽管更高一级政府“指缝里漏一点”就够了。进一步深入思考,如果对每个村都靠更高一级政府“指缝里漏一点”,那么就没有贫困村了,脱贫攻坚也不可能叫做决定性胜利了。单纯依靠上级拨付“资金”既不现实,更不合理。需要清醒认识到:外部“资金”只是导火索,必须依靠发动群众,依靠与众不同的禀赋优势,才可能成为发展致富,才可能构建成“双循环”的重要环节。而此时的“资金”支持更高效,各项政策最支持,这就需要本村结合独特优势,培植独特政策承载能力。
深入发掘独特优势
怎样才能找到独特的承载能力?这必须进行深入调研,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多方面意见,制定符合村实际的发展规划。
一方面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情况,清楚优势在哪里、资源在哪里和市场在哪里。前段时间,工作队进行过走访,村上的同志是长期在本村工作的,对本村情况比较了解。但是村上同志了解的,可能只是局限于现有情况,没有相应的视野很难发现新的机会;而工作队可能视野更开阔,但对于村上尝试某些产业经验教训,可能并不是很了解,这两者的鸿沟需要通过调研进一步消弭。
另一方面调研可以综合各方面意见,形成长期的规划。这个规划,既要征求村民、村委的意见建议,也将通过合适的方式到达各级各方面。一旦按照的方式形成规划,对我们所有人都进行约束,是一把“双刃剑”:对有关方面,征求了意见,就是问了各个方面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力度,参加制定规划即意味着会某种程度的支持,我们可以用这个规划去争取政策支持、试点资金;对村“两委”和工作队也提出更高要求,自己白纸黑字写下来的规划就要去做,各方面对我们进行支持,就需要我们取得成果进行反馈。
积极培植独特优势
培养独特优势,可以对照乡村振兴的情况进行展开,初步考虑是按照“五个振兴”进行展开,具体可以参考聚焦“五个振兴” 理清乡村振兴着力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