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到学校来,进校大门时,看到三个七年级学生边往里进,边端着奶茶杯在喝,正想着学校不允许学校把零食带进校园,一个小塑料袋从一学生身边飞出,正好落到我的电瓶车轱辘下。我大声喊学生停下来,他们回头看我时,略带惊讶的神情,茫然不知我喊他们所为何事。我示意其中一个学生把塑料袋拾起来,他也很见机,赶紧跑过来,捡起塑料袋,扔进了旁边的垃圾筒。
以上片断,本是平常小事,但仔细一想,却感到颇不平常。
今天是期中考试的第二天,下午仅有八年级在考试,七年级上午已考完。考完之后还到学校来,这样的学生本该表扬,因为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趁这个机会到别的地方放松去了,但是,不上课就可以端着奶茶杯进校园,就可以随手把塑料袋扔在学校大门口了吗?显然不可以。
从学校的角度讲,“拒绝零食”的要求是一贯的,虽然它管不到学生在校外、在家里是否吃零食,但至少可以管到学生进校门后、出校门前,而不是只管正常上课那一段时间。不随手扔垃圾,把垃圾丢进垃圾箱,这已经不是学校的要求,而是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规定了。
从学生的角度讲,“拒绝零食”也不应该只是响应学校的要求,或对它进行狭隘的理解,认为只需要在正式上课期间不带零食就校园就行了。零食,特别是校外摊点上的各种零食,其营养情况不明、安全问题严重,拒绝零食,应该成为自身健康、安全的需要。而不乱丢垃圾,更应该成为一个中学生、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的基本行为习惯和准则,根本不应该还要学校去监督,去培养。同时,在校园里吃零食、丢垃圾,也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严重一点说,这是有伤风化的事情。
而现在,学生带零食进校园、随手在校园内扔垃圾的事情就这样真实地发生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最直接的责任人应该是校门口的安保人员,他们对于学校的规定是知晓的,因为他们多次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拒绝零食”活动。学生端着奶茶进校门、进门后就扔塑料袋,安保人员难辞其咎。
第二,可见我们组织的相关活动效果不够理想,或者说效果不能持久。而效果不理想、不持久,又可见这种活动没有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变成他们积极的内心需求;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让违规者有“人人喊打”的危机感。
不过,换个角度看,到了初中,学生的很多习惯都已经养成,学校想对他们有多大的改变,确实有些难,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临时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就像是一棵树,你可以用外力改变它的形态,但你无法改变它的内部结构,一旦外在的作用力消失,它又会按照它的本性来生长。但学生又不完全像树,树怎么生长是由它的基因决定的,而人怎么成长却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学校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学生,但只要对他们施加正面的影响,既以刚性的要求来矫正,也用良好的氛围来感染,还是能看到一起有限的效果的。
从短期的效果来看,想让学生一进校园就知道不该吃零食,就需要整个校园里大家都不吃零食,人人见到带零食、吃零食的人都会提醒和制止,让带零食、吃零食的人如过街老鼠;想让学生到了学校就想起不能乱丢垃圾,就应该让学校美观整洁,没有一块破破烂烂,不见一处脏脏兮兮,让丢了垃圾的人自己都感到恶心。
至于吃零食、扔垃圾的习惯能不能从根本上禁绝,这是个很难有结论的问题,只有等待全民素质都提高了的那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