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今中外文史赏析
118.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群》

118.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群》

作者: 山水凡夫 | 来源:发表于2023-10-27 19:10 被阅读0次

【词作原文】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方久旱千里赤,三人口生土。”(《起伏龙行》作为一州的长官,他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记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写谢雨途中见闻。情形与前者又不一样。上片作者着重写村姑形象,似乎就是顺着前一首写下去的。村姑不像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们一样随便远足去瞧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

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劳动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决不会是“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

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蒨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看使君”当然有一睹使君风采之意,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

“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些,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作者下笔十分自然,似是实写生活中事,以至使人觉得它同杜牧《村行》诗的“篱窥蒨裙女”一句只是暗中相合而已。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

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酩酊大醉是欢饮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

如果说全词就像几个电影镜头组成,那么,上片则是个连续的长镜头;下片却像两个切割镜头,老幼收麦、乌鸢翔舞是远景,老叟醉卧道旁是特写。

通过一系列画面表现出农村得雨后的气象。“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相关文章

  • 我解《旋抹红妆看使君》2018-11-12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摧收麦社,...

  • 浣溪沙(韩偓体)

    浣溪沙(韩偓体) 旋抹红妆见女神 晓韵 2021.11.14 旋抹红妆见女神,三三五五互听闻。携妻赴宴会郎...

  • 2018-02-14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二) 作者: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 (三)苏东坡最经典的十首诗词,至今也无法超越

    苏东坡最经典的诗词有《水龙吟·雁》、《阳关曲·中秋作》、《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念...

  • 旋抹红妆看使君

    飞快的涂了下口红,门外鼎沸的声浪此起彼伏,啊,来不及了,赶快,赶快!女人们提着裙子纷纷跑出家门,路边,已经挤满了老...

  • 旋抹红妆看使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大概没几个人不知道苏轼的这词句吧。坡公不愧大手笔,愣是能将普通...

  • 星耀小学三年二班彭诗涵的亲子共成长日记

    今日学习苏轼的《浣溪沙》,理解意思并背诵。

  • 苏轼《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 一首词的美

    “《浣溪沙》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簿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

  • 《莫之仙体》之楷书.苏轼词

    浣溪沙 [宋] 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8.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we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