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行动力
自我进化:学习模型与行动逻辑

自我进化:学习模型与行动逻辑

作者: 杰米扬大叔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17:10 被阅读39次

    辞职在家,计划来一场彻底安静的、完整而系统的自我学习升级,希望能沉淀一些干货,以希望在今后的求职中能展现出更好的素质和能力,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尤其是对于想转型来说。十多天过去,回头一看,不太满意:效率低、好像也没什么很有实质性的成果。自我的进化也就谈不上,停下来作一些反思与总结,希望能更有效的学习和实践。

    一、学习模型

          回顾来看,我之所以想裸辞在家静修,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告别纷扰,潜心学习、实现跃迁。这种如学生般全天式的学习,看似充实而美妙,但是我却不知不觉陷入了一种学习的陷阱。学生式的学习,是系统的学科学习,全日制的方式确保了时间的充足和学习的专注,但是其本质上是一种从0到10的学习,从0开始构建知识的框架和基础,一点一点的累积学科知识,直至达到预设的知识目标。优点是系统而全面,保证了知识的扎实性,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耗时而缺乏应用的针对性。而职业化的学习,本质上是问题式学习,即以解决具体的场景问题为目标的,是一种项目式学习:设定目标---定义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应用---修正再学习。

          按照这个模式检视最近的学习,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

           1、缺乏对学习计划系统而科学的设置。

             学生式学习,其每个科目的学习有其进阶式的课程计划,从基础到深入,从理论到应用,从框架到细节,从专业到选修,这些都非常的明确而成体系,并且通过不断的交流、考试、实践等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  从这个角度,我的学习有点可怕:我按照所谓取势,明道、优术的逻辑来进行,也就是先理清商业脉络、建立商业思维观、把握发展趋势,然后搭建理论框架、夯实底层知识架构、最后是提炼营销的工具和方法,形成操作套路。 看起来很完善,但是实际有致命的问题,摊子铺的过大,这里面每一个环节如何定义目标、确定学习的标准与内容,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也是,所谓取势,我也只是看了几本通俗的经济史回顾,和对互联网未来的科普性介绍。这种对势的把握,现在想来只是对现象层面的感知,而不是对内在发展规律的准确洞察,因为缺乏更底层的知识储备(经济学、社会学等,也就是书读得不多),也缺乏深厚的实践经验,一个学生和一个历经商场起伏的人,对行业的洞察哪怕结论是一样,但这个过程与深刻程度,是天壤之别的,很不幸,我就成了这个看起来头头是道的学生。  至于明道优术,道理也是一样,阅历、知识储备、实践经验,都不足以让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去给自己设定学习内容和制定评估标准。最后所谓的学习,就是浮光掠影的认知冲击了,有感觉,但是说不上是什么。

        2、缺乏应用场景的检验。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具象的问题点,等待我去解决,并验证有效性。这一方面是事先没有去设置,另一方面也是这个计划本身就过于空泛,有抽象的思考,但却没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下的任务和需求。如果把读书这件事当成一个产品,把我自身当成消费者的话,很显然,我并没有对自身的需求和想完成的任务做有效的挖掘,自然读书这件产品,最终就没能有效满足自己,这很具有反讽意味:计划学习市场营销的人,在学习这件事本身上就已经偏离了市场营销的本质,即有效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  这可能即有思维的惰性,即只满足简单文字逻辑上的意会,而不是融会贯通、用于有效实践的原因。也是在这次辞职静修的目的上,就没有明确我该提升哪些方面的认知能力,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的结果。

        综合这两个问题,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学习的饼画的很大,但是做饼的材料(内容)却准备不足,做饼的标准(方法、形式)也是缺失的,乃至于做出的饼用来干嘛都不清楚。接下来我要做一些调整,不再追求宏大而面面俱到的知识体系,而只确立这一个月时间最需要提升的知识领域,并用于最急需的解决场景,来达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实操产生效益的目的。

       所以学习的模型应该是:确定学习目标(具体的)--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工具(可衡量的)---应用于某项场景(可实现的)--提炼方法工具(形成套路)。 读书应该回答四大问题:1、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事实、主张)2、思考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前应后果?有其它可能性吗?)3、我受到了什么启发?(原理、方法、工具,适用性)4、我该如何做?(利益、条件、行动、结果)

    二、行动逻辑

        一直以来有个毛病,就是行动力弱,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光说不练,计划很周全,但是总不见行动。二是做事半吊子,开头很性感,结果很骨感。三是做事无长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次闭门静修,虽然已经是做了计划并迈出了行动的一步,但是还是感觉行动的效率不够。主要原因是,一是上面所述的学习模型的问题:计划出了问题,执行自然达不成预期。二是我这次重点在琢磨的,行动方式是人内在思考逻辑的外化,那么,无效的行动逻辑和有效的行动逻辑到底区别在哪呢? 结合自身的症结以及观察那些行动力强的人,我想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

       1、行动的完备性和不确定性

        行动是计划后的实施环节,我自己常常陷入的困境是,不断在打磨自己的认知和做周祥的准备,似乎一切东西都必须在准备充分完备后,才能开始行动。这是完美主义倾向,更是一种瘫痪式的行事方式。一件作品的问世,可能是在充分准备后的呈现,但是一件新事物的降临,却不太可能是做好充分准备后等待迎接。有句话叫“未来已来,只是还未流行”,所有不确定性的新事物,都是在浑然不觉间悄然而至的,但是我们仍然习惯按照一种范式来安排所有行动:做好一切计划和应对之法,然后开始行动。最终的结果要么在准备的打磨与纠结中已经消耗太多精力,以至于无心再投入执行,要么就是等所谓的准备好后,行动的意义和时机已经不在。

       按道理,这个世界是不确定性的集合,人生的历程也是。应对不确定性最好的办法从逻辑上来说,也肯定不是用确定性,因为已知的东西能完全界定未知的话,就没有未知的存在了。按照罗振宇的说法,有效的行动逻辑应该是用行动统领理性。意思是说先干了再说,然后再用理性辅助我们一步一摇的、一步一蹒跚的往前走。因为人的外部环境有两大天条,第一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你在任何时候做的理性判断,你都信息都是无法完备的,第二就是好事和坏事是说不清楚的,任何时间点做利弊判断,看到的图景很可能在往前行动一步就变了,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

         基于此,有效行动的逻辑,第一是先干了再说,只要干了,就会遇到意外,那就有机会把握这些意外。第二,只要我行动,就有机会洞察优势背后的代价,就有机会把坏事变成好事。所以,追求完备的行动,往往没有结果,而不确定性下的即时行动,却更有机会实现结果。

      2、行动的连续性和关联性

          这点是回顾我自身经历和习惯的体会。最近看吴军的智能时代,印象最深的是讲机械思维和大数据思维。所谓机械思维,就是讲究事情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依靠的是严密的逻辑演绎。我们会先在现象中归纳提炼背后的规律,得出一个普适的结论(公式、定理、原则),再用这个结论去预测和分析未知的事务。一切自然科学都是建立在严谨的机械思维之上的。这是用确定性来认识不确定性的方式。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各种思维模型来指导各种实践。但是有其局限性,就是世界最本质的存在是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为世界的物理特质就是如此,分子的运动轨迹是随机性的,也就无法得出运行的规律来判断轨迹。

         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呈现出来的庞杂和变化,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认清其内在规律的。对行动来说,其意义是,我们要有混沌代替精密、用关联性代替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很多事项的认识和行动,我们仅需要通过足够量的数据分析,寻找最大概率的关联性,即可做出判断和行动,而不需要一定搞清楚其内在因果逻辑。举例来说,我们通过数据知道超市的啤酒和尿不湿摆在一起更容易引起关联销售,那么只要知道这个数据有足够大的概率意义,就可以用类似的模型来做其它商品关联,而不需要知道其内在关系,有事实上的提升销售几率的作用就是可以执行的。

         但是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是如此,我习惯性用严密的因果关系来指导行动。我需要搞搞清楚目的和方法的必然有效联系,我需要确认计划的每一步之间严密的递进和层次关系。比如,学英语,会从最简单的词汇语法开始、分解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学习计划,形成不断递进提升学习循环,一旦中断或者打破,就会很别扭甚至可能重来。这次闭门学习也是如此,我为自己建立了看似严密的学习逻辑,道与术的组合,类型上要有基础框架、思维模型、操作方法,学科上要有营销、心理学、行业研究,行为上要有摘抄、归纳、心得、实施等等。

    机械思维的好处,是建立了系统的方法论,是科学性的一面,但是也会有其机械呆板、低效而限制创造性。比如,对于学习英语来说,是不是一定懂得语法的逻辑关系,其实不重要,你仅需要能听懂,或者能读写就是OK的,这是由大量的练习后形成语感的作用,因果关系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我发现对于这次自修,结合上面所说的学习模型,我只需要确保我的行动内容和方式是和我的目标相关联就是有效的,而不需要拘泥于刻板的行动顺序和连续动作。举例来说,我的目标是形成系统有效的营销思维和操作模式,营销理论的各种书籍为这个服务的,制定严密的学科计划,这是连续性行动模式的体现,但是如果我能通过聊天交流、对某个场景的观察和思考,甚至碎片化的文章词句,给了我足够的启发而能帮助我解决具体的问题,其实就已经实现了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这其中每项看似不成连续性的行为和内容,本质上是和目标相关联的。这种行动的关联性,就比遵循某种因果连续性,就更为灵活高效。甚至,由于不再因循守制,很多创新就从这种边缘产生。

        总结来看, 有效行动的逻辑就是:行动统领理性,先干起来,在做中去修正行动。用行动方式的关联性代替因果性,只要为目的服务,过程的非线性是可以接受的,而不必拘泥形式上的连续性。总之,你的想法再精彩,那是想法的价值,你的价值永远体现在行动中。

        不断迭代,自我进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进化:学习模型与行动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bc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