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认识西游记的。
就我而言,那个阅读贫瘠的年代,我们能拥有电视时光,已是幸福万分。当年的暑期档,都会播,也会追着《西游记》。在我的脑海里,孙悟空就是六小龄童。长大后,所有影视作品的孙悟空形象都不是孙悟空。这里,除了六小龄童的高超演技,入木三分,更是我大脑的直观形象被一遍遍的固化。第一反应,除了他,我再也想象不出孙悟空是什么样的。
最近宝宝迷西游,天天听启蒙听听《宝宝西游》,《呼噜西游》,《墨家讲堂西游》,一遍又一遍,着实迷上了。偶尔会蹦出几个里面的词语“弼马温”,“斗战胜佛”,“金箍gu棒”,孙悟wu空”等。尤其后面两个词。我们原本的读音是错误的,陪着他,我们慢慢纠正过来了。尤其,是这篇《车迟国三仙斗法》,他听得笑哈哈,跟我说,妈妈,你听,孙悟空的头,哈哈。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62089/8951a39b8789c704.jpg)
其实,在斗法时候,在影视中有出现一些血淋淋的画面,以宝宝的性格,他会害怕的。
可在阅读的语言世界里,他只有感受语言的趣味性,乐在感受其中。我曾经有试着让他看电视剧《西游记》,他居然不看,不敢看。
最近,我真的很庆幸,我没有给他看。保持了他的头脑的想象力。就像羊羊老师说的,在幼童时期,不要刻意强调简笔画,追求画得像不像。什么是像?什么是不像?那是大人的主观标准。小孩子没有这种意识,他只是按照他的意识,想象力,他的所掌握的方法,所勾勒的形象。如果他可以画得出跟六小龄童神似,只能说掌握了高超的绘画技艺,而失去了该有的创造能力。等他会画了,相信老师指导后,他们也可以画出各种不同的“孙悟空”。
一部《西游记》,两种阅读方式,一点思考,再次让我坚定阅读的重要,相信语言的魅力。曾经有调查显示,一个人观看影视作品(尤其动画),脑波是直线的,几乎不用思考,放松状态。阅读时,脑波是曲折的,体现了大脑正在快速运转。尤其越深奥的阅读材料,更着实需要动脑。
阅读此时,感受的是文字,是语言在文明的脚步下的积淀,吸收的都是精华。影视作品大多是经由创造者改编创造出来的,已经是下一等,或许是精华也许是糟粕,已经夹杂了别人的价值观取向。
而阅读,可以赞同观点,也可以反对观点,也可以有自己第三种观点,更有更多想象空间。
所以,阅读,应该是每个人要坚持并探讨其中的好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