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2.象山文集序 辛巳

22.象山文集序 辛巳

作者: 静_8831 | 来源:发表于2017-06-17 08:16 被阅读0次

【22.1】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

【22.2】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而当时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而以博施济众为仁。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迨于孟氏之时,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内义外”之说,心学大坏。孟子辟义外之说,而曰:“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22.3】盖王道息而伯术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济其私,而以欺于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无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自是而后,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世儒之支离,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佛、老之空虚,遗弃其人伦事物之常,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而不知物理即吾心,不可得而遗也。

【22.4】至宋周、程二子,始复追寻孔、颜之宗,而有“无极而太极”,“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庶几精一之旨矣。

【22.5】自是而后,有象山陆氏,虽其纯粹和平若不逮于二子,而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子之传。其议论开阖,时有异者,乃其气质意见之殊,而要其学之必求诸心,则一而已。故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而世之议者,以其尝与晦翁之有同异,而遂诋以为禅。夫禅之说,弃人伦,遗物理,而要其归极,不可以为天下国家。苟陆氏之学而果若是也,乃所以为禅也。今禅之说与陆氏之说,其书具存,学者苟取而观之,其是非同异,当有不待于辩说者。而顾一倡群和,剿说雷同,如矮人之观场,莫知悲笑之所自,岂非贵耳贱目,不得于言而勿求诸心者之过欤!夫是非同异,每起于人持胜心、便旧习而是己见。故胜心旧习之为患,贤者不免焉。

【22.6】抚守李茂元氏将重刊象山之文集,而请一言为之序,予何所容言哉?惟读先生之文者,务求诸心而无以旧习己见先焉,则糠粃精凿之美恶,入口而知之矣。

相关文章

  • 22.象山文集序 辛巳

    【22.1】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

  • 定稿

    《象山文集序》心得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象山文集序》。《象山文集序》是抚州太守李茂元准备重新刊印象山先生文集,...

  • 22.象山文集序

    【22.1】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

  • 致良知《象山文集序》读后感

    22、 象山文集序 辛巳1521年 22.1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 学阳明心学 023

    《象山文集序》,阳明先生在阐述陆象山心学经典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心学作了一个注解。 陆象山就是陆九渊的号,字子静,世...

  • 《象山文集序》 相关知识

    人惯以“陆王”并称陆学、王学两大心学学派,主要是因两者在心学宗旨归向、思想进路、本体功夫等诸方面有很大相同点。...

  • 王阳明|象山文集序

    圣人之学,心学也【1】。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2】。此心学之源也。中也...

  • 心学驿站:象山文集序21

    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

  •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版)阅读笔记(21)

    廿四、答伦彦式书 1、本篇启发、感悟: ①阐述主旨类《象山文集序》里“定性,动静”之概念。心本无动静之分,心一而已...

  •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版)阅读笔记(19)

    廿二、象山文集序 1、本篇启发、感悟: 涉及理学,概念用词引文较费解,暂悉其大意,后续再参考相关资料作深入探究、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2.象山文集序 辛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ev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