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南川子曰:心以感物。无心,虽有物而不能感知。
引: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南川子曰:无心无理,无心无物。有物而无心,物与我无加焉。故先有心,而后万物具在。
引: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
南川子曰:心正即天理存焉。然欲去心之不正,其亦难哉!因其难,故明德其也可贵也。
引: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南川子曰:良知本在,其天生者也,不教而自能者也。
引: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複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南川子曰:其也难哉!格物致知之功,在于去私意。以公心待天下,能为此者固不在多。
引:‘禮’字即是‘理’字。‘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隱微不可見者謂之‘理’,只是一物,‘約禮’只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
南川子曰:礼在外曰文,在里曰理。文以修身,理以正气。故礼之用亦大焉。
庚子年八月廿八
2020.10.14于北京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