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和互联网思维之我观

作者: 安子anzi | 来源:发表于2016-12-22 11:47 被阅读31次

    整个运营工作是以用户为核心,以产品为工具,来帮助用户做到他们想做的事情。

    一个产品模型出来之后,首先要验证这个产品是否可行,是否符合逻辑。哪怕产品没有出来,有了产品模型之后,可以人工去进行试错,验证这个模型的可行性。在验证的同时,还可以总结整个流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最后通路可行的话,再去将这些问题改进到产品层面。

    单纯的将整个产品的流程全部列出来,但是每一步都用比较大的时间周期去做,最后用比较长的周期去验证,这本身就有很多的风险,而且有悖于“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工作方式。所谓互联网,其实就是非线性的系统,或者说混沌系统。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系统,说白了也是因为一个个小的单元或者小的体系,然后重复或者复制,形成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在认清这种混沌系统之后,将整个系统组织的周期进行压缩,然后通过验证一个小的组织单元可行性,然后进行快速的试错。一旦模型可行,就可以快速复制和壮大,形成一个新的系统或者体系。有悖于此的流程,没人能确保它的规模化或者商业化。最开始需要的就是验证这个最小单元的可运转能力,当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再去优化这个最小模型中的具体问题,然后加以复制形成更大的系统或者模型。本身这种非线性的系统就是自组织的运转方式,所以验证单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就变得很有意义。

    不管是创业思维还是日常生活,这种理论其实都存在。在数学里面叫做分形,这就是他的体系构成方式,其体系的内部运作方式就是自组织,只要一个运作起来,其他的copy就ok了,当然这里说的不是单纯的copy,更像一种思维或者方式的copy。不管是一个个小的体系的组合形成系统,还是将小的体系扩大,都是类似的道理。当这个系统到达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形成更加高阶层的运转模型或者可以称作为智能智慧,这种方式在低等级的群聚生物中有所体现,而且现在的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当然,如果你深究下去,最后发现每个系统单元其实运作方式很单一,但是当达到一定的规模或者系统之后,整个系统的运作方式就变得难以预测和复杂,甚至高于所有单元的智能之和,这是一种认识。

    至于有人提出乌合之众,其实这里要说的就是系统的智能肯定要有所舍弃,才会有所获得。而且群体智能的提升是有一个阈值的,只有超过了这个阈值才能出现质的变化。最终肯定是有利于整个体系持续运转的能力或者方式保留下来,这种具体的方向是不可预期的,但是总之会符合一定的规律,比如热二等等,不多赘述。

    追溯的话,整个互联网的出现也是如此。一开始都是各个不相关的计算机,没有产生链接的时候都只是单个设备而已。当将计算机开始连接起来之后,就有了信息共享和互通,然后复制再复制,这个系统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互联网。硬件设备一样如此,比如通信设备,最关键的也是其中一个最小单元的正常运转,然后再复制扩大,形成了整个通信系统。

    不管怎么说,一定要认清整个系统以及互联网的运转方式,当然不仅仅是互联网,我们的社会、生物系统一样如此。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线性系统中,而是非线性系统。所以一定要将认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看清出现的种种不理解,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好像说的有点远,退回来。所以说,了解最小单元的通路,然后快速试错也成为我们成大事的可行通路。当一个单元成立,再去复制的时候就容易的多了。好像有点像“从0到1”的感觉了,然后复制就是从1到N了。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的,只是看你怎么样认识。这种系统或者体系就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特征,然后利用它。互联网思维就是将这种系统组成的时间周期压缩,然后快速试错的过程。精益创业依然如此——

    不说了,越说越多。以后再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运营和互联网思维之我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ic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