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时代的第一篇文章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43460/67417839ed73616d.jpg)
很远的以前,人们在村子里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
村庄都不大,几十户人家。村头有一棵大柳树,没事的时候,人们都聚在大柳树下聊一聊家长里短。日子久了,聊天的内容大致都变得差不多了。但大家也乐此不疲,毕竟和自己的生活很贴近。当然,聊天就会发生争论,甚至还很激烈。不过谁都不会放到心里,谁都不会找个什么权威来最终判定谁是对的或者谁是错的。因为大家知道事实并不能越辨越明,自己只是借此娱乐罢了。有时候,村里会来个外面的货郎,生意做完之后,大柳树下就成了新闻会客厅,几乎全村的人都会聚在一起。人们聚精会神地听货郎讲一些他们闻所未闻的事情,这些事情大都惊险刺激。好事的人还专门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时候村子里就和过节一样。货郎还要做生意,讲讲就离开了,于是人们又开始聊自己的家长里短,同时也期望着货郎的再次到了,带给他们新的新闻。好事的人把记录下来的新闻整理了整理,给自己相熟的几个人传阅了传阅,然后压到抽屉里面,戏称这叫抽屉新闻。他们也考证了一下新闻的渊源。从词根上追述的话,最早来自拉丁语的diunalis,意思是每日记叙与记录。在中国宋朝也有这样一句定义新闻的话:“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厚省编定。”比较来看,渊源上的新闻概念东西方是差不多的,都是强调自家村头大柳树下的那些事情,包括日常及日常里孕育的新鲜。社会在发展,科技分量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加重。记叙用的纸张、笔墨越来越便宜,识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村头大柳树下记录下来的好新闻便被大家传抄传阅。厉害的时候,竟然会出现洛阳纸贵的情况。精明的商人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便将大家传抄传阅的新闻结集出版。新闻书买的异常的火,大家纷纷加入这个行业,还美其名曰文化产业。一些文化人利用自身的优势也加入了进来,比如我国清朝的大学者纪晓岚,就是个搞新闻的好手,利用闲来无事的时间把自己听来的新闻整理成《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往听之》、《滦阳续录》等,被书商拿去赚了不少,当然纪大学士也没有少收版税。新闻用书的形式出版出来,需要一定的周期。等大家拿到书的时候,新闻都变成了旧闻,大家越来越不满意。读者有意见,就是市场有意见,书商哪敢怠慢。于是催着搞印刷的把速度弄得再快一些,价格再便宜一点。
人都是逼出来的。印刷的速度上去了,成本降下来了,它的规模自然也上去了。肚子大了,吃的自然多了。你不能让人家饿着啊。印刷的反过来又找书商,说你的活能不能多一点,你现在把我肚子弄大了,总不能不负责任吧?活要还这么少,时间还这么长,我可又要涨价了。书商也为难,以前一年甚至几年出本书,自己垄断着弄也挺好的。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改成几个月出本书,甚至改成一周出本书,还是不成。不知道还叫不叫人活。最绝望的时候,就是希望出现的时候。书商蹲在茅厕里,一边想心事,一边看着手里拿着的几页厕纸,上面写得东西蛮有意思的,这是以前村子里好事人抄着新闻的那些纸。突然他有了灵感。为什么不印这个东西呢?每天可以抄,就每天可以印。而且现在这个东西已经便宜到我可以擦屁股了。想到这里,书商兴奋的都拉不出来了。他满脑子都是这些厕纸,报道每天新闻的厕纸。对!就叫报纸。一个伟大的新词汇就这样诞生了,文化产业又有了新搞头。一日一报,正反面印在一张纸上。新闻多了就多来几张纸,也不用装订,还能往上面加广告,省老鼻子钱了。这么搞新闻也就不找什么大学士了,他们架子蛮大的,反正他也是道听途说,随便找些大学在校生,或者刚毕业的就成了,不就是新闻嘛。让他们在自家村头蹲着听就是了。书商感叹了一下,人都是逼出来的。报纸时效快的特点很快取代了新闻书。以前呆在自己草堂里品着茶等人聊天编新闻的人也要去村头蹲着了,实在放不下架子的人就改写时事评论或者小说散文了。混的好一点还能在报纸上开个专栏之类的,也能找到一点当年草堂里品着茶和人聊新闻的感觉。挺好。
有市场,就是有钱。有钱就能办更多的事。以前的书商,现在的报社老板,又去催搞发行的,说你们要发展啊!你们不发展,我们也不好做啊。上次一个叫方鸿渐,报纸给人家送迟了,耽误了几天。人家现在对我们意见大着呢!投诉我们到消协说,因为没看到当天报纸上的消息,让人家好几个人走了不少冤枉路,绕着绕着还把自己给绕到围城里去了。搞发行的也为难。速度已经是一快再快了,路也修了,运输工具也换了,除了火箭用不着外,现在能用的交通工具也都用上了。难道还要超越时空不行?超越时空!对,现在不是有电视了嘛!搞发行的也有了办法,直接把摄像机给架到村子里去,现场追踪、现场报道。再在村子里找几个能说会道的,直接坐在演播室说,再把村子里的大柳树搬过来做背景。这新闻做的,太有现场感了!自从把村子里大柳树搬走之后,村里着实热闹了一阵。看着自家的柳树放到了电视里面,村子里的熟人在里面指点江山的样子,那个自豪感就甭提了。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你能在上面说,我为什么不能在上面说?在村子的时候,我比你还能说,只不过你运气比我好了一些罢了。
做生意的头脑还是好,老早的书商、报社的老总、电视台的台长,现在集众多身份于一身的那个生意人。长期的经验,他料到大家会有这个需要了。他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在网上捣鼓了个论坛,又给村子里每户人家都装上了宽带。你看论坛那个热闹,大家都在发帖子,都在评论。大事小事都给它议论个遍。一个叫周星星的,骑个三轮摩托到处发帖子,就是没人回他的帖子,他自己就感叹“看贴不会贴,这叫什么世道”,这话都成了网上的名言了。和村头大柳树下一样,聊天就会有争议。以前争论的时候,大家都认识,知根知底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多少会顾及一些情面。现在有人可不管了,反正是匿名。电视里面坐的那几个,早就被骂的换掉了好几拨。不过有的人骂着骂着好像把正事就给忘了,本来是想聊聊家长里短的。结果现在论坛里面是一片骂声,有些人好像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好去处。其实理性思考的人还是居多的,很多人也发言讨论这个问题,不过很快就给淹到帖子的海洋里去了。新闻评论和谩骂都好像有些分不开了。不过也可以理解,说急了,谁不骂几句啊。有学者站出来说,这叫公众情绪。普通人也懒得想这究竟叫什么,你说是公众情绪那就叫公众情绪好了。情绪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可以带来经验。反正生意人乐得钱都数不过来了。人内心的欲望调动起来后,就和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了一样,很多东西不由自主冒了出来。情色的欲望是人最普遍的欲望,但最为根本的欲望还是获得他人认可的欲望,每个人从内心都期待着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于是不断有人在总结,如何在论坛出人头地。很多人费劲脑汁想在贴海里面浮起来,哪怕是沉渣泛起都行。聪明人很快就掌握了网上成名的法则——以情色的欲望带动他人认可的欲望。一个叫木子美在这方面做的最出色,她利用自己的下半身来写作,好多人搞不懂什么叫下半身写作,还以为是木子美小姐是用脚趾头写作的。总之木子美成了个大新闻。在木子美下半身写作的轰动效应下,村子里的人也都调动起了自己可以调动的一切激素,力争自己成为下一个木子美。以前在村头大柳树下的时候,情色的事情也是大家最爱说的。不过还是分分情况和场合,老老少少混在一起的时候还是没有人说的。在网上可就有些不一样了,大家想考虑也不知道对象是谁,怎么考虑?论坛已经失去了理智,或者说从一开始在这方面就是个疯子。不过,任何事物都有正反的方面,木子美成为欲望领袖之后,大家又知道了一个新闻——博客。一个叫方兴东的,估计就是最早的那个书商。现在正在捣鼓博客这个东西。正是他捣鼓的博客,让木子美小姐不加修饰、特色鲜明、毫无隐私地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方兴东倡导“人人都是博客”,“一分钟成为博客”,的理念,说白了就是给你一个独立的个人空间,一切都是你作主,而且成本非常低。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零进入。就像村头的大柳树下,谁都可以去,去了就可以张嘴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另外他还发现了博客所具有的一些品质:真实、专注、兴趣、开放、勤奋、积累、社会网络、超链接等等。冷冰冰的技术竟然能具有品质,这本身听着就非常温情,更吸引人的是这些品质正是村里的人在论坛里所丧失的。想想以往在大柳树下的日子,闲来无事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邻里邻居的,见个面,打声招呼,这是最为真实的生活。论坛里大家也是聚在一起,但都是陌生人,隔着心怎能交朋友。博客就不一样了,每个博客都代表个体,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特点是专注之后的结果,专注就代表着你有兴趣、你愿意投入,以一种勤奋和开放的姿态去进行真实生活的积累。积累中你的社会网络在构建,你自身的形象也会树立起来。你再也不会作一个没有原则和态度的人,再也不会象论坛里那样不负责任。慢慢的相同兴趣的朋友就会相互发现。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长里短,不觉意间日头已经落了下去,月亮也爬上了树梢。当然争论和批评依然是一如既往,但大家会有一些原则和标准。当然也有一些恶意的声音,在你自己的后台,能接受就留着,不能接受自己删掉就可以了。久违的货郎也回来了,不过他现在改卖广告了,等你把他的广告看了,或者你不看也行,就能听到一些你闻所未闻的事情。和以前一样,好事的人可以记录下来,不过现在可简单多了,你只需要作个链接就行了。然后压在自己的抽屉里,相熟的人平时相互链接传阅。还有个好处是,大部分抽屉没有上锁,不认识的人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打开看看。木子美小姐就是这样被人看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