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有言,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出处。孟子指的是,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当时所指是《尚书》,在今日之时,可泛指读书。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明理,读书启智,读书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通过读书,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读得书多了,自然就懂的多了,“博学广识”也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当我们生活失意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读书会使我们的心情豁然开朗,使我们感到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与一位智者对话,对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都有益处。久而久之,人的气质也会提升。
那为什么“信书”不如“无书”呢?错,“信书”自然比“无书”好之甚多,孟子之言,精髓全在一个“尽”字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一直支撑着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这些书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烂记于心,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究其一生也没能在这些死板的文字中找出自己的人生方向,一生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然而,早在他们千年之前,儒家亚圣孟子就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后来者是没有读到孟老夫子的这句话,还是尽信了四书五经上的道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读书人都博览儒家著作,所以只能说他们没有独立的思考过,尽信了四书五经上的道理,由此造成了他们平庸的一生。与其如此,则不如无书。
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出版了一本著作,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然而,一个数学教师陈景润却背道而驰,大胆的指出了书中的一个错误,引起了轩然大波,以他的地位,与华罗庚这位学术权威抗衡,简直是异想天开。然而,事实证明了华罗庚的确错了,陈景润这种行为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典型事例。不尽信书,体现了一种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态度。
如今的新时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可以被我们视为一种创新精神。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懂得创新,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考虑书本对我们的价值,在书本所说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书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否则,不如无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