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你感觉痛苦,那就是失败的。
疫情期间,有的家长被孩子的作业,折磨得叫苦不迭。
拿着扫帚,逼问孩子的数学题, 爸爸给气得不轻。
“你是上天派来折磨我的嘛?”爸爸们不禁发出灵魂质问。
陪孩子写作业,家长时刻备着血压药,扫帚、鸡毛掸子随时伺候着。
可是,孩子真的需要这样来“调教”吗?
其实,用对方法,你的孩子秒变“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正襟危坐,临危不乱。
一、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很多大人,工作以后,都是老板在后面拿着鞭子,打一下做一下。
这就是从小没有自觉意识的培养。
让孩子养成自觉意识,需要从小事做起。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培养他自己动手的习惯。比如会拿东西以后,就让他自己拿勺吃饭,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穿衣服。
从这些小事上,让孩子实现自主,他会获得自信。
这是家长鼓励孩子的最佳时机,当孩子获得家长的肯定,也会更加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概念。
此时家长的肯定不能是“宝宝真棒,宝宝真乖”这样泛化的表扬,而应该是具体的,比如说:宝宝自己都会刷牙了,这种行为是有责任心,知道自己该承担自己刷牙的责任,真是一个乖宝宝。
多几次这样的互动,孩子才能明白自己的责任。
长大了,像写作业、上培训班、上学这些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他就明白,是他应该去做的事,而不是家长应该做的事。
隔代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爷爷奶奶心疼孩子,啥事都给包办了,这是严重破坏孩子自觉意识的。很多小的事情,家长们不注意,孩子却已经消化学习了。
二、家长要做榜样
很多妈妈说,宝宝在肚子里的时候,自己爱吃西瓜,宝宝长大以后,也爱吃西瓜。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在模仿妈妈的行为。
懂事以后,更是如此。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家长的所作所为,孩子都在偷偷模仿。
家里父母都喜欢看书、读书,带大的孩子,也是爱看书的;家长回来,都拿着手机刷抖音、玩游戏,带大的孩子,当然也是手机不离身;家长出口成章、随意出手,带大的孩子,也会打人踢人。
孩子来到世界上,看到的第一眼就是自己的父母,在家和父母待的时间最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长期有效。
这就是原生家庭。很多上一代对现在的父母,留下不少伤疤,如果自己不加以消化,就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养育,这也是隔代教育带来的隐患。
一个家庭氛围和谐,多点相亲相爱和互相理解,而不是争锋相对和挑拨离间,对孩子的成长亦是最好的教育。
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被列为清华校训,被很多家庭效仿。
这就是家风带来的正能量。一个拥有好的家风的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不会太差。
三、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信任、爱、自由。
孩子在成年之前,最可依赖的就是父母,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在爱中的长大的孩子,拥有坚强的翅膀,有勇气面对未知的世界。
见到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她们的眼睛忽闪忽闪,却看不到光。
从小缺少父母的爱,整天与手机为伍,一年见父母一次面。
父母可能会寄来生活费用,衣食不缺,但是,他们缺少最珍贵的是:父母的爱。
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自由。她们才会“有恃无恐”。
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才会想控制他的生活。
只有给予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孩子才会和你敞开心扉。
孩子天生热爱自由,家长只有与孩子多沟通、多合作,才能和孩子打成一片
平时上班很忙的父母,可以规定每周的家庭日,和孩子一起度过,共同承担。
只有父母多花心思,你的孩子才能是个“健康”的孩子。
四、母亲的方法
1、多动脑筋
家长和孩子之间,斗智斗勇,都是家常便饭,最忌讳和孩子认死理。
一些养成习惯的宝宝,都会认为世界是按照她的习惯来运行,一旦没有按照她的习惯来做,她就大哭起来。
可是有些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责备孩子,说她不懂事。
这些都是没有动脑筋思考解决办法的家长。其实让孩子知道一次,规律是可以改变的,她就明白了。
“一根筋”做法是不可取的。
2、合理妥协
妥协,意味着理解了孩子,只有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才能理解他的行为。
有些孩子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家长不应该立马作出责备的反应。
而是需要耐心询问和引导,让孩子说出他的真实想法。
当家长知道了孩子的行为动机以后,需要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决定。
适当的放手,能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一切为他做主,往往会对孩子造成误伤。
3、换位思考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在这个天真无邪的年龄,家长应该尽所能的保护他的想法。
面对孩子的行为,不应该从家长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而应该把孩子当成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用他们世界的规则,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一旦家长介入,很多纷争与困扰,就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孩子在天上选妈妈,他是那么爱你,才会在这么多妈妈中,选了你。作为妈妈,作为父母,你让孩子失望了吗?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智慧的父母,减少不必要的争端和困扰,让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来自公众号:浩浩妈咪 发现生活的美,分享给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