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7个角度讲述了在如今这个行业变化极快、知识爆炸、到处都是信息碎片的年代,我们如何让自己更进一步。光看标题,以为这本书是另一部鸡汤作品,浏览完目录却发现,实际是一本实践指南。这是一本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从不同角度挖掘自我,审视自我。书中混杂了不同学科、不同实践领域的经验和知识。
作者是一位知识积累丰富、阅读量极大并勤于思考和总结的人。书中旁征博引了多位作者的多种观点,提到了很多书籍,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同时说明作者已将这些理论和知识化为己用,融入了自己的知识晶体结构中,可随时应用到实践中。
阅读是输入,思考是融会贯通,写作是输出,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缺一不可,而这三个步骤都不是最终目的。王阳明讲要知行合一,现在我理解阅读、思考、写作这三者结合算作求知,目的是用于实践中,辅助于行,最终目的是用到工作中,用到生活中。获取新知,是为了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最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本篇读书笔记,一方面我要总结每个知识板块;另一方面是自己对于这些内容的吸收和感悟。
作者讲述了人生的七个侧面,也就是7个角度,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这七个维度是一张网上的7个点,相互交织在一起,每个点都同等重要。
1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时间?
一个人怎么对待时间,决定了他将变成什么样的人。
斯坦福心理学家Zimbardo提出了五种时间视角,分别是积极过去视角(积极心态往回看,怀旧),消极过去视角(消极心态往回看),享乐主义视角(享乐心态过现在),宿命论视角(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未来视角(前瞻性,为了未来目标愿意放弃当下享乐)。
Zimbardo认为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并且,在采纳前三种视角时还要“随需而变”,即根据不同现实场景加以灵活选择。比如:工作场景更适合采用未来视角,下班回到家可能更适合享乐视角,和家人团聚时更适合积极过去视角等。
尝试着对五年后的自己问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五年通常意味着下一个阶段,尝试思考一下这个愿景,结合到当下怎么去实现,从而制定一些恰当的计划,接近这些目标。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怎么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有两个角度同时评估,第一当下能给我带来哪些好处(心智、身体、情感、物质),第二这项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收益半衰期),仍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按照收益值高低和半衰期长短,分成四类,其中高收益值且长半衰期的事就值得做,低收益值且短半衰期的就根本不要做。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现在是一个信息碎片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噪音,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从原本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难把那些“噪音”辨析出来,并且过滤掉。你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时间管理的工具让我们更有效率,也更忙碌,毕竟工作永远做不完。工作要快,生活要慢。推荐了一本书,时尚专家弗洛克的《享乐主义手册》,介绍了很多让生活慢下来的点子。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最后,应用这部分的观点进行自我思考和实践:
检视自己的时间观念,怎么处理享受当下和顾及未来的冲突?
检视自己常做的事情里,哪些是对当下有好处但长期看没什么价值的事?怎么避免自己做这些事?
写出3-5个未来5年要实现的可行性大的目标,怎么去实现?
写一个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每周打算多少时间去做。
2 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定好更高的目标,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不要给自己设定很多条条框框,试图去寻找和打开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人生遇到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尝试三步: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要避免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1)“赛道假设”,认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比赛,获胜者寥寥无几。
(2)“低关联假设”,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相互独立,没有关联。
(3)心理学中讲的“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固定眼光看自己能力,遇到困难时自怨自艾,失去继续努力的勇气。
(4)“零和博弈”,人与人竞争中总是倾向于从别人那争夺利益。很少构想双赢方案。
在此提到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接着作者介绍了三种新的思维框架:
(1)“目标悬置”,追求多个目标时,串行和并行,遇到困难时先放一放,干点别的,让潜意识继续思考,而大脑而真的放松一下。休息好了再转过来继续之前的目标。
(2)“能力嫁接”,要学习多种学科,培养多种能力,能力之间是通融的,可以迁移的。这让我想到了伟大的投资者查理芒格,他就是学习多种领域知识,利用各学科的思维框架来多角度分析投资,从而将价值投资这件事做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3)“特性改造”,工作是要我做,爱好是我要做,改造思维方式,从而改善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影响上级的思路和想法。
当我们选择太多怎么办?
在此提到了管理学和心理学大师James March的名作《决策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学家Zygmunt Bauman的《流动的时代》、金树人的《生涯咨询与辅导》
选择太多时候,就要运用“精细化(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分析选择时,可使用维度分析法(不适用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见过强的情况和复杂度过高、涉及面过广的情况,这类情况何不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呢)。
方法分为四步:
第一步,重新定义问题,从源头梳理问题为何存在,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因素穷举,尽自己最大可能找到产生问题或者影响问题的各个维度;
第三步,因素赋权,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照重要性赋权;
第四步,列出表格,加权打分。
要明白,人生面临多次选择,不要因为某次选择失败而放弃后面的路。人生就是不断选择、不断修正选择、不断做出建设性改变的过程。要正式每次选择的重要性,不要高估也不要忽视。东方文化和思维,可能导致我们更多地会想“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要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们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擅长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不是“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通过多加学习,就能够逐步辨识出我们思维中存在的隐藏的条条框框,才有可能突破它。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3 应该如何行动?
行动开始前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对于一件困难的事情,作者认为“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时机,在这里只是在强调即刻行动的重要性。当然我们要明白,做事情之前不能缺少起码的判断,定好做事的目标和方向,大体的做事逻辑、步骤,之后就可以即刻行动了。
准备开始行动要采用的思路
互联网时代流行“精益创业”Lean Startup,里面有个很关键的思路叫“最小化可行产品”,是说用最少的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发布出去,之后基于用户反馈来进行不断优化。这个思路,刘润老师在5分钟商学院中也专门讲过一课,结合最近的课程,实际上是创业者利用用户来参与产品完善的过程,属于借助外部资源使之内化的过程,从而将制作产品的成本降至最低。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你想打造一款完美产品再上市?可能等你做完美了,别人的同类产品早就上市了。
那对于个人来说,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呢?一幅画、一片短文、一个报告,凡是利用自己技能产生的结果、产品都属于最小可用品。 精益创业的思想是说,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在研究企业战略时曾提出过一个“匠构战略”的观点,他认为企业总是预先就制定出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严格遵照其执行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企业更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这就像一个制陶工匠所做的,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瞬间陶器的坯子都在变化着,这时工匠需要敏锐地觉察到它是怎么变化的,然后适时调整策略和构思。明茨伯格认为,这才是形成企业战略的正确方法。
运用精益创业的思路,我们要懂得及时、主动去接收外部反馈,把批评当做一种信息来对待(抛开消极心理),同时勇于修正自我。
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这三点: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行动过程中
拿到一项任务、一份工作、开始一项技能学习、写一篇计划书等之前,要区分出即将要做的事哪部分不可以中断,哪部分可以中断。拿到一个任务后,务必要先找到那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找到那块硬骨头,全力啃下去,找出成段的时间完成最重要的这部分,这个完成了,其他的任务就算再多、再琐碎也可以不用担心,可以把时间分段来逐步完成。比如做一个ppt可能需要2个小时,但最重要的大纲做好了,剩下的工作就很快并且可以碎开完成。
如果存在多线程工作,就用图层工作法。将不同的工作内容进行分解,找到属于同一层内容的,分类好,集中精力处理同性质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最后再将任务整合到一起。图层工作法”是完成一个复杂作品或者复杂项目的基础,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战术,而对习惯于制作简单作品的我们来说,它也是帮助我们迈向更高行动能力的一架梯子。
行动完成后
学习完成后、工作任务、项目结束后,别忘了最重要的一环,复盘!关于复盘,古典老师曾有一节课专门讲如何复盘,四大块内容分别为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这里不细说。这本书中,采铜提到了复盘要总结的10个维度,我将之分为了客观和主观两大类。
古典和采铜都提到了一点,复盘一定要及时。“及时”的意思是,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几分钟内就开始反思,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记忆中保存了大量事件相关的细节,你记忆中的遗忘和扭曲是最少的,于是你的反思就会忠实于事情的原貌。
复盘时我们要多留意过程中是否出现过意外现象,是我们计划不到位还是经验不足还是纯粹来自外部的意外变量,保持对意外现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维惰性,这样才能不断拓展我们的思维框架,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
4 应该如何学习、怎么思考?
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向自己提问。提问在主动学习中至关重要。
不经提问环节的学习如下:
订立计划(某月看完那本书、某月学完某某课)、实施学习、回顾和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围绕的中心是既有知识,而不是你心中的困惑-那些待解的难题。以既成知识为核心的学习,学习者扮演的只是一个“吸纳者”或者“搬运者”的角色,他们把外部的知识经过消化后搬运到头脑内部,只不过完成了知识在不同载体间的传递。而学习者自身原来具有的知识体系、方法、观念、困惑,却可以被搁置起来,不闻不问。
学东西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学这个?是因为别人都学我才要学?还是没考虑过为啥学,只是觉得对自己隐约有用?记录重点时怎么判断是否是重点?有什么标准?学完一堆知识,是不是还是不知道怎么用?只是增加了一些满足感?
问完这些问题,我们就对自己重新认识了,这样才逼迫自己进一步思考,目标才会逐渐清晰起来。因此不能被动学习,而要主动学习。怎么主动学习?我理解就是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认知之上,先判断我们缺少哪方面的知识、我们希望应用哪些知识,带着这个积极的问题去主动探索,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这样的效果可比那本书从头到尾看要好得多。这样才能打开新旧知识间的通道。
因此要问自己的问题,也是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上提出的。翻开书前,先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长期的问题,要通过边学习边一直探索才能回答)
很多各领域的大咖都是掌握无数知识晶体的人,他们有一个共性,我总结为好的学习者一定是一个好的提问者。
凡学有所成者,多重视深度学习。这就是老人们说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深度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归纳是大家的强项,而延展是举一反三是我们的弱项);
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怎么才能做到掌握,只能靠反复练习,它的价值在于使某些认知活动可以自动化进行,从而为思考时所用的工作记忆腾出宝贵的空间,以用于更具策略性的活动。
对于学知识,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把知识当做一项技能来学习。求知分为三个等级,信息、知识、技能。高手磨练技能,只求日益精进,技能才是重点,前两者都是通往技能之路。信息要经过加工变成知识,而知识必须经过操练才能变成技能。(此处提及书籍《穷爸爸富爸爸》)
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第一,写作式操练: 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通过输出,才能知道自己掌握如何;输出后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更容易获得快速反馈,通过与人交流更容易加深理解;找写作同伴或者老师指点、反馈。
第二,游戏式操练:当游戏任务对待,高参与性、互动性、投入性,及时反馈。
第三,设计式操练: 所谓设计式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因为中国的教育导致学科的分离太过明显,其实往往解决问题需要站在多角度、运用多种知识交叉进行,让知识发生化学作用为我们所用。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可以有迁移、印证、互补三个作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5 如何锻炼自己的思维?
现在的世界充满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需要仔细过滤掉这些信息,运用断舍离的理念来简化接收到的信息。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过滤信息能力
怎么过滤信息?第一,精选出可信赖的信息源;第二,不追求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第三,重事实信息吗,轻观点和评论;第四,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是否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清楚一个问题、一件事说明了你对这件事的理解程度。一是平常说话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简练表达的能力,而是通过写作持续输出从而锻炼简洁表达。
视觉化思考能力
将思考问题用图像化来呈现,运用视觉化思考的手段来让问题呈现的更清晰,更有助于我们的思考。一是图示作为一种直观化的表达,比语言文字这种线性结构有更大的优势,它可以让复杂的关系更好地显现;二是用图示来表示信息,分担了人脑中工作记忆的负荷,使得工作记忆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参与更深更广的思考。所以借助图像观察和视觉表征加工,我们可以非常高效地处理信息,这对解决复杂问题有明显的帮助。
多掌握战略化思考工具
运用工具根据情境选用合适的图形。之前学习结构化思考,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处理的,套路掌握的越多(流程图、结构图、矩阵图、清单穷举、四象限法等),越有助于分析事情。
6 什么才能最重要?怎么挖掘才能?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努力是一种才能,需要有效的策略。
盖洛普公司的唐纳德·克利夫顿(Donald Clifton)提出的“优势识别器”(Strengths Finder),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的多年研究,归纳出人可能具有的34种优势,比如适应能力、分析能力、统筹能力、沟通能力、专注力、创意能力等。想要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填写在线问卷,回答问题就得到答案。通过测试,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找到这些优势,让长板更长。
如今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放大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去花时间弥补自己的劣势。发现和识别自己的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不要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一定的无法提升(僵固型心智),而要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变得更好(成长型心智)。 一个僵固型心智的人怎样才能转变为成长型心智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封闭性、绝对化的总结性评价改为开放式的启发式提问,比如别说我不擅长某某,而说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可提高的;别说这件事我做不好,而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搞定;别说我肯定不学他们那样做事,而说从他们身上我还能学到什么。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怎么努力?专注+必要难度+深入
努力策略一
专注,把事情争取做极致,同时不要事事追求完美,是目前最重要的努力策略。专注的同时,保持自己抗风险的能力,以防黑天鹅的出现。可以用二八法则来规划自己的努力方向,80%时间专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工作上,20%时间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不同领域的技能。对未知保持开放心态,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努力策略二
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这对学习效果提升帮助非常大。不要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
努力策略三
做一件事,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真正的兴趣。要改变一个思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u在兴趣驱动下完成的比在物质奖励下完成的结果要好。但这个时代,很多人患上了兴趣饥渴症或者是兴趣寡淡症,人们都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于是不断尝试各种活动、各种事物,过不了几天就兴趣减退、激情消失,于是对一件事了解不够、不深,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就断然判断自己没兴趣,于是陷入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从而更无法加深理解,最后放弃,再尝试另一件事。
改变这个局面的策略是:别把兴趣当做做事的唯一先决条件。先做起来,深下去,多坚持一段,发掘兴趣,进而希望继续深入去研究,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做事时增加良性互动,把单方向的信息流动变成双向,找人反馈、演练、提指导意见等都是好方法。
7 怎么看待成功?怎么做才能更有可能成功?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的选择,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让自己专注在一个领域精益求精是培养才能的必经之路。但与此同时,当你在一个领域中有一定钻研后,你还需要从其他学科或者领域中寻找新的知识和思想的养料,来充实和启发你所精研的领域。
职场中就是求解现实问题,求解复杂性,求解各种未知和不确定,以及求解永恒不停的变化。要想更成功,就要做好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一方面多学习理论,去往实践中运用;另一方面,在现实中思考问题,做事后不断总结寻找理论支持。
另外,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主流观点完,多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和机会;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拒绝别人和自己给自己贴标签,以更开放的心态发展自己;不必迎合所有人,节约时间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具有更高辨识度,更易形成个人品牌;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合作伙伴。
网友评论